何以解「丧」?
唯有……
手掌中间摆着五种形状、颜色各异的药片,马未不情愿地撇撇嘴,正准备把它们塞到嘴里一口气借水吞下。
“你生病了?”隔壁桌小王探过头来关切地问。
“啊,没什么,就是脖子右边的神经疼,疼了两天不见好,找医生开了点药。”
“一定是工作太辛苦了吧,要多活动颈椎啊。”
“谢谢,可能是吧,我多注意。”马未干笑着应承道,心里却更加不是滋味。
哪里是工作累的,上班的时候没少开小差,最近双十一,连着几天回家趴在淘宝上选购个把小时,付款那天熬到凌晨3点都没能付款成功。
最想买的没买成,接下来的两三天马未还是不甘心地买了一堆“应该有用的”东西。
看着付款成功的画面,马未长舒了一口气,几天的疯狂购物占满了她下班后的时间,此时此刻自己又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好了。
一年一度的全民购物节让马未一潭死水的生活稍稍泛起一点涟漪。但是,一针鸡血很快用光,与此同时用光的还有自己一个月的工资。以及,随之而来的报复性神经痛。
生活真的有点「丧」。
马未是个典型的八零后,来自北方一个十八线小城,独自在深圳打拼。马上30岁的她是个常常自嘲的“单身狗”。
没有高大上的背景,也没有任何人脉,憧憬着靠自己努力在一线城市立稳脚跟。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很骨感。
到她上大学那会儿,大学已经扩招了快10年,毕业后拿着一个普通本科学历找工作的她处处碰壁。
好不容易从实习生做起,在一家小型互联网公司转正,拿着不到4000块的工资边学习边工作。
工作刚刚上手,和朋友合租的马未还在乐呵呵地幻想着明年加薪,一不留神,房价已经涨到了自己一年工资换不了一块砖的程度。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朋友圈里转发的文章都变成了一个调调:
《XX, 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
《月入X000的年轻人,你已经没救了》
《从月薪X000到年薪X百万,我是怎么实现逆袭的?》
马未一篇篇地点开,小心翼翼地拜读,在其中发现了无数个自己的身影,并且他们都被冠以"loser"“失败者”的称号。
马未从未如此恐慌和焦虑。
更可怕的是,朋友见面聊天的话题似乎也跟网上的文章无缝衔接,除了吐槽工作,就是感叹买不起房上不了车。
马未逃回到自己的出租屋里,内心的焦躁推着她寻找出路,学着别人做一个“斜杠青年”,要么挣钱,要么出名。可是巨大的焦虑感又让她无法沉下心来学习,只好靠吃东西和刷手机来抵抗。
于是,她闷头一人完成了无数个完美的「焦虑」与「丧」的循环。
0 1
难道只有我们这么「丧」?
答案是:不是的。
全球第一家广告公司智威汤逊(JWT)对全球27个国家的消费者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世界人口的平均焦虑指数是71%,中国是57%。
其中,生活成本和失业率几乎是每个人都焦虑的问题。
从数值来看,全球可能有一大半的年轻人过得比我们还「丧」。
0 2
何以解「丧」?
美国有一项对“千禧一代”(1984-2000出生的人)的调查,其中8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目标是“变得有钱”,还有5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生活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变得有名”。
他们相信,只有名利双收,这辈子才能有好日子过,才能摆脱沮丧的生活。
因为,大人们这样说,媒体这样宣传,成功人士自己通过回忆归因时也认为这两者是关键因素。
事实真是如此吗?
哈佛大学为了得到“究竟是什么能让人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的答案,展开了一项长达75年的研究,这项研究是关于“幸福”这一议题的跨时最长的研究。
科学家们在75年的时间里,年复一年地更新他们的工作、家庭和健康状况。每两年都会发放一次问卷,进行一次采访,查阅病历,抽血化验,进行大脑扫描,并和他们的家人聊天,在03年加入了对他们伴侣的研究调查。
这些旷日持久的繁琐研究目的只有一个:确保研究的客观全面。
研究已经交到了第四代负责人、精神与心理分析学家Robert Waldinger的手上。被试者已经大多超过了90岁,针对他们2000多名后代的追踪研究还在继续。
这项研究始于1938年,被试来自于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哈佛大学大二学生、波士顿贫民窟的孩子。
这些学生、孩子长大成人后进入社会的各个阶层,分布在各种行业,有人成了医生、律师,有人做了工人、瓦匠,其中还有一人成为了美国总统,他的名字叫约翰·F·肯尼迪 (John F. Kennedy).
除此之外,也有不少被试变成了酒鬼,或者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有人从底层一步步实现了阶级跃升,有人则从原本优渥的生活中一步步堕落。
导致这些变化与差距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答案可能会让你失望,因为它跟金钱、名望、工作的努力程度等等统统没关系。
75年的研究,唯一得出的明确结论是: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人更加快乐和健康。
还宅在家里,一个月没约人吃饭,独自一个人「丧」的你,此刻是不是精神一振,感觉人生又充满了希望?
什么叫良好的人际关系呢?Robert Waldinger教授给出了更明确的阐释:
与家人亲近,与朋友、社区的其他人亲近
影响人际关系的是质量,不是数量
幸福的婚姻不仅能保护我们的躯体,还能保护我们的大脑
一段不和谐的婚姻比离婚给人的伤害更大,而一段互相信任、彼此依靠的婚姻则可以使人保持更加长久的健康状态。
那些在50岁对自己的婚姻满意度最高的夫妻,往往都了80岁健康和幸福指数都最高。
75年的研究告诉我们:日子过得最好的,都是主动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人。
0 3
为了解「丧」,出来面基
无独有偶,发展心理学家Susan Pinker在今年4月份公布的一项调查研究结果再次印证了哈佛幸福研究的结论。
在地中海隶属于意大利的,一座名叫Sardinia的岛上,男女寿命相当,且百岁高龄的人口数量是意大利本土的六倍,更是整个北美地区的十倍。
研究发现,那里人均寿命长的原因只有25%跟基因有关,75%源于他们的生活习惯。
而这个生活习惯的关键不是积极正面的心态,不是低脂无麸质的饮食习惯,而是他们没有任何一个人是独居生活,每个人的周围都围绕着许多亲人、朋友、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
杨百翰大学的心理学和神经系统科学教授Julianne Holt-Lunstad 和她的团队也收集了数万名中年人的生活习惯、健康状况、婚姻状况等数据,七年后针对仍然在世者,团队分析了降低他们死亡率的主因。
下面是研究的结论:
排在前一二位的,都和人际交往有关系。
一个是有亲密的关系,无论是你的伴侣、你的亲人、你的孩子,或者你亲密的朋友。
还有一个是你和非亲密关系的人的互动频率,比如楼下的保安,早餐店的店员,瑜伽课的同学,给你送快递的快递员等等。
并且,这些社交是面对面的社交,不是通过电话、语音、视频等的社交。
因为只有面对面的交流,人的大脑才会释放更多的神经传递介质,会产生更多的多巴胺,减轻你的压力。
图中橙色区域掌管着人的注意力、社交技巧、预测感知他人、情绪回报等,当面对面交流时会被大量运用。
所以,不要再「丧」了,有条件的和家人见面,没条件的喊朋友出来面基,没朋友的去认识周围的人,参加感兴趣的活动。
美好的人生,建立在美妙的人际关系上。
让你的大脑释放多巴胺,扫「丧」出门。
时光荏苒,生命短暂。
别把时间浪费在争吵、道歉、伤心和责备上。
用时间去爱吧,
哪怕只有一瞬间,也不要辜负。
-马克·吐温
©转载请联系本人获取授权
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喜欢请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