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跟学生家长交流了一下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家长说的最多的就是老师,你多说说孩子,我们说多了他就烦。
其实我心里,也是在暗自苦笑。家长觉得自己说多了,孩子会比较烦。其实老师说多了,学生心里更烦。有的时候,学生所谓的听话,其实也是不得已为之。好在针对这个问题我写过几篇文章,说一说我对于谈话的一点了解。
我记得在教学初期的时候,学生出现问题,我就跟他耐心的谈话。谈完了之后呢,学生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学生不改变,我就会气馁。再交流的时候,我就比较生气了。当我带着怒气跟学生交流的时候,学生出于对自己的保护,也跟我刻意的保持距离,谈话效果当然很差。在这样的交流之后,学生不但不会改观,反而会变本加厉的出现问题。
我感觉挺幸运的一件事是,我学习了一段时间编程。当时教我计算机的老师说,你要记得,计算机的芯片远远要比你聪明的多,如果你写出来的程序它读不出来,那一定不是电脑笨,是你笨。以后碰见程序读不出来的时候,不要跟电脑较劲,跟自己死磕就足够了。
我觉得那个时候的我应该是从自我到无我转变了。
我开始从愤怒,转向思考。思考,如果想让学生转变,除了谈话之外我还要做什么。
那个时候我已经写文章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我集中兵力认真的写这一个专题,还真找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式。在开始的时候,我以为学生出现问题,老师跟他交流一下,就可以了。但是事实证明,仅仅是简短的交流,根本没有效果,或者效果不好。
原来学生出现问题之后,交流只能让他了解,自己做的是对的还是错的(其实越深本身是知道对和错的)。如果想让他形成一定的改观,还需要让他明白,这其中的原理,要有具体的改变目标,要有具体的规划,要有过程的监督,要有对信心的鼓励,具体的改变流程,要有可操作的方法,也有榜样的引导。
学生出现了问题,要想改变这个问题,需要一系列的过程。这个有点像,吃中药的感觉。学生表面上表现出来的一个问题,实际上是问题很多的综合结果。家长想去彻底的治疗这个问题,就需要有多方面的综合安排。或者说要开一个综合的药方。这样才有机会解决。
今天跟家长交流的时候,再次想到了这个问题。家长看见了孩子的问题,希望通过说一下,就去解决,很明显是不现实的。看得见现象,但是分析不透原理,只能治标不治本。
要想改变,最起码要分析透彻问题,确定目标,制定好计划,找好榜样,明确流程,找对方法,及时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