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榻边的情绪风暴

老爸这几日病势缠绵,却固执得像块顽石。他嫌药性太猛不肯吃药,将医嘱当作耳旁风。医生明令禁食鱼肉瓜果,连肉汤青菜也要节制,只许白粥佐酱油度日。他却日日嚷着腹中饥馑,浑身乏力,非要违背医嘱多吃点不可。

更令人气结的是,姐姐竟也附和父亲,说什么"病中更需营养易消之物"。

这几天,我终日奔忙如陀螺,既要侍奉汤药哄老小孩,又要操持三餐投喂全家人,自己的写作、阅读要见缝插针,太极拳还须日日不断。

每逢周日,按惯例本是姐姐来接老爸去她那儿小住的日子。昨日黄昏,老爸突然嘱咐我周日不去姐姐家小住。我本想着他多走动有益康复,加上周日全家各有要事,如果父亲不去姐姐家,就得请姐姐过来照料。谁知父亲竟说:"她过来停车要多花十五块。"这话像根尖刺,直扎进我心里。自周二接他过来,我几乎寸步不离守了五日,他倒心疼起这点停车费来。

恰逢队友出差,儿子刚领回暑假作业。假期本该孩子们负责的餐食,由于老爸的特殊饮食,如今全落在我肩上。叫儿子帮忙时,他竟摆着臭脸说在写作业。我看着他游戏踢球的时间安排,积压多日的怒火终于决堤。

后来队友归来,儿子不等我入座就自顾开饭。我的指责声伴随着他的摔门声,我忽然惊觉自己的失态。

在饭桌上,我冷静下来,忽然看清这场风暴的源头:连日的疲惫熬煮成粥,父亲的不配合像未愈的伤口,孩子的冷漠似盐粒洒在伤口上。这些情绪找不到出口,最终在儿子身上爆发。

老爸先吃完饭,去门口坐了一会儿,又悄悄地假装去上厕所,趁机敲开儿子的房门,叫他出来吃饭。

在餐桌上,我先向儿子道了歉,说自己不该不分青红皂白就训他。接着,我问他是否知道家里最近发生了什么事。他沉默了一会儿,回答阿公身体不好。队友告诉他要多关心阿公。我本想说:“我们都是这个家的一份子,阿公身体不好,我们应该想想怎么做,才能分担这个变故给家庭带来的困难。”但当时没机会说出口。过几天吧,等女儿回来了,再一起跟他们谈。

我告诉儿子:每次妈妈批评你,阿公总是挺你并批评我,这不是因为妈妈做错,而是因为阿公偏爱你。

这句话说出口,我忽然看见年幼时的自己——那个永远得不到关注的二胎女儿。

武志红说:所有的外向攻击其实都是内在分裂的显现。而所有的内在分裂,都是因为长期被忽视,得不到应有的关爱所致。

一个得不到关爱的二胎女儿,本来就是焦虑和暴躁的。幸而婚后,队友用包容融化了我性格里的尖刺。而一个全职妈妈,长期在厨房与卧室之间忙碌奔波,被困于孩子、家务和老人这些琐事之中,身心是非常疲惫且敏感的。好在长期以来,我自学家庭教育,用心经营家庭关系,学会凝视自己内心的沟壑。昨天的两次情绪失控,不过是长期压抑后的必然反弹。

主妇的生活像永远拧不紧的水龙头,滴滴答答漏走所有私人时间。在厨房与病榻的折返跑中,我们常常忘记:情绪需要出口,就像身体需要呼吸。那些看似无理的发泄,实则是灵魂在尖叫着求援。

情绪管理是场终身修行。昨天的风暴让我更看清自己的边界:会疲惫,会失控,这都很正常。重要的是风暴过后的自省与修复。给孩子道歉不是示弱,而是示范;承认情绪不是失败,而是成长。

在这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心层里,我们都在学习如何不让自己碎掉。有时候,允许自己暂时破碎,或许才是真正的坚强。

(20250706)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