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推迟了二十天——相对于最初的排期,今晚我主讲的这次网上读书分享就要直播了,可是心里还是没底。回想起来,发现自己原来从来就没有正经地向别人介绍过一本书。总是说,“这本书很不错,是关于……的故事。我想你会喜欢的。”—— 这样潦草的介绍真的是很没营养,更别说作为公开的读书分享了。其实,我一直很想好好地介绍和分享一本书,哪本书都没关系,只要能完整地表达出个人的体会和观点。许多话似乎就在嘴边,但一直没有机会说出来。好吧,这个机会终于来了,躲也躲不掉。
用一小时来分享一本书,该讲些什么?想了许久,我发现首先必须有个清晰的定位,可以是比较学术的、严肃的书评;可以是大段的精彩片段诵读;可以是横向或纵向的比较分析;还可以是很潮流风格的个人化解说。到底要用什么形式?先考虑一下观众们的想法:一个小时,他们可以做一万种其他的事,哪怕是躺着,为什么要看一个满脸胡茬的男人在这儿聊一本并不太出名的小说?我想到最近自己听得比较多的一档读书类节目《一千零一夜》,主讲梁文道先生在每一两期节目里都会介绍一位作家或作品。这档节目最吸引我的无非两点,其一,作家和作品都很有特点,而且值得去了解;其二,解说精彩,或是它们的背景,或是它们代表的类型,或是它们的意义,或是与其相关的其他东西——人文、历史、社会、科学,等等。这样看,要点也仍然可以总结成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家和作品就是内容,精彩的解说就是形式。又或者可以比喻为做菜,作家和作品是食材,解说是烹饪的过程。哈哈,落到吃的方面我就踏实了。
我这次的食材是什么?前几期已经有其他几位朋友分别分享过这本书了。为了不受他们的影响,我特意地没听那几次直播。不过,对于本书作者和故事的主线应该是介绍得足够充分了。如果要做出些新意来,当然不能炒现饭了。着眼点在哪里?应该从最根本处下手。如果用一个词来定义这个故事的核心,那应该是“寻找”。这是一个有关寻找的故事,寻找狗,寻找爱,寻找永恒;女主角紫晓在找,狗王黑歌手在找,盗墓者大行在找,甚至外星人奶格玛也在找。不同的寻找把他们的轨迹牵连在一起,而寻找目标的异同决定了他们交织的路线能延伸出多远,有擦身而过的,有纠缠不清的,有最终合二为一的。寻找是这本书里人物和故事的最内在的驱动力,也是让他们各自成其为自己的原因。即使是那些看上去没有寻找的人,其实也是在寻找,至少也是希望在身处的那个小圈子里寻找到一个相对舒适的角落,比如:大行,或者稍微优越一些的某个地方,比如:常昊。于此不同的是另一种寻找,也许找的人也说不清目标是什么,这其实可以理解——因为那些目标并不是他们身边习以为常的东西,也可以有很多名字,比如对于奶格玛来说就可以是:永恒、光明大手印、法身等等,只有找到的时候才知道它是什么,而那时,它叫什么反而就不重要了。我想,两种寻找的差异只在于视线的角度,低于或等于水平线的便是“名利”的追求,高于水平线的则看向超越、甚至究竟的境地。突然被自己的这个重大发现吓到了,人类的出现不就是这样的么,所有动物的身体都是匍匐在地面上的,只有学会了直立行走的人类,他的视线适于直视甚至仰视远方和天际。看决定了想,想决定了行,行决定了未来的境界。这是个不错的发现,作为主菜的食材足够扎实了。
食材有了,该怎么做这个菜呢?这是个更挑战的问题,尤其是有了好的食材后——可别让烂手艺毁了这好材料啊。在权衡了各个菜系的多个食谱后,我还是选择比较朴素的风格。毕竟平时吃素嘛,自己就好清淡。人物、故事,就从这两方面讲吧。关于任务和故事哪个更重要,据说行内一直就在争论。我个人倾向于认为人物/角色是根本。不谈理论,想想我们许多年前看过的或听过的故事,即使故事的细节和因果关系模糊了,但里面的主要人物却越来越鲜活,比如三国的刘关张,水浒的一百单八将,西游记里的师徒四人和白龙马。我们通常是先想起这个人物,再慢慢联想起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原因?我们初时是活进了他们的故事,顶着他们每个人的帽子,戴着他们的每个人的脸谱,在他们的戏里游戏了一番;待从故事里回到自己的时空,这些人物又跟着我们入侵了人类世界。于是,这些非法移民寄居在我们心里,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很可能就是这么下去一辈子了。所以,那些人物和我们之间的缘分原是天长地久的。这么说,以人物为重点做这个菜应该是没错了。当然,讲人物必须从他们的故事入手,不然就是一个个泥胎木雕了。怎么讲,还是要费些心思的。
基本线索想清楚了,我开始做理工科最擅长的设计部分了。大概地,我把主体目录拟好,然后对主菜(人物+故事)重点安排:一个人物关系树,把主要人物关联在一起;人物的关系则是由一些代表性的故事来表现,其中还点缀一些精彩章节的节选(标注页码)——准备现场诵读分享。最后结尾的部分,为那些没能重点照顾的人物和故事的做些引荐,这对于引起潜在读者的兴趣应该很有帮助吧。
终于,在节目开始前二十分钟,勉强把内容大纲准备好,甚至现场诵读的页码都标上。正式开播的前后几分钟,还真是难言的紧张。也许这是临场兴奋吧。帕瓦罗蒂著名的白手帕据说就是他上台时镇静安神的独家秘技,不管是不是真的,大师的故事总是格外地安慰人心。直播的这一小时,基本就是按大纲走下来的。嘿嘿,纠结了一个月的紧张情绪终于彻底的释放了。好像完美地诵了一个“啊”字。
复盘的时候,收集到一些朋友的意见。除了一些纯技术性问题需要注意外,也触发了一些灵感,也许下次读书分享就能用上。比如,可能会有更多的精彩节选诵读;可以按另一种套路来组织内容;可以用本体论的分析方法来深度地解析一本书,等等。
再回到我在直播中分享的观点:书中的人物就是读者自己的投射,读他们的故事其实就是在虚构的世界里演另一个或另一群自己。发现、体验、甚至超越那些未知的自己,就是阅读的本质。读书分享也是如此,看似分享给别人,其实还是让这些或真实或假设的听众成为镜子,照见这个熟悉又陌生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