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问了学生,希望在课堂上复习什么?依稀地听到学生说要讲方法、尤其是阅读方法、考试技巧。也问了要好的朋友,他们在用的资料,当然是指押题类的模拟卷,结果都被先知不能给我,因为领导交待,不能泄题,也表示理解。再加又不是临近考试的试题就一定接近中考,也只是找一个心理安慰罢。
还是自力更生,相信自己吧!本来想解读一下考纲,但想着也未必有用。昨天也想了好久,找到了期末复习时跟学生交待的考试注意事项,一位专家用十句诗提醒了考试注意事项。不用说学生,其实我也忘得差不多了,因为这是别人的东西。问了一位学生,他平时自信满满的样子,回忆起了第一句“气定神闲入考场”,看来,自信就是气场,是考试的第一条件。于是,就逐条地解读下去,让学生能记一记,“咬定青山不放松”,指选择题,要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不要轻易改动答案。“坐看青竹变琼枝”,是指回答问题要结合语境,结合语境回答,更加贴近答案。“看僧面更要看佛面”,指不仅要看字面意思,更要与中心相联系。“寒梅疏竹共风流”,指回答问题要多个维度,指出作品主题不可略、题干暗示不可轻、分点作答不可忘、虚实结合不可忘几个方面。“不受其乱当机断”,指的是断句,要看懂大意,再结合标志性的词语。“请君慧眼识珍珠”指的是翻译,要能看清句式,对词语逐一翻译。“半瓣花上说人情”指诗歌赏析,因为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情感。“一枝一叶总关情”指答题的细节,卷面、笔迹的粗细等细节。“占尽风情向小园”指作文,留足时间,不少于800字。这些也讲得全面了,再次提醒学生注意考试事项。
第二节课仍是语文,准备复习作文,从丁立梅的“小扇轻摇的时光”一文讲起,出示了去年的中考作文题,告诉学生,作文是结合生活情境表达你的看法。当然这一看法最好通过你的生活经历、体验来表达,而不是空洞地说理。语文还是要用形象化的语言,要适当的文采,毕竟语文不是政治。
出示了以下两个作文题让学生审题训练:
作文题目1.
请以“想多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将文题抄写在答题卡“题目”后的横线上。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
作文题目2
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两棵银杏树被同时种在院子里,其中一棵想独占院中的风景,不想和别的同类平分秋色,于是它把自己的根须伸向对方,竭尽全力抢食土壤中的营养……半年时间过去了,另一根银杏树不堪凌辱,贫病交加,抑郁而死。这棵树窃喜不已,它终于可以一棵独秀了。然而这时它惊讶地发现,主人正自语着举起镢头“唉!你们本是雌雄异株,光要你一棵也不会结果了,还是砍掉吧!”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棵银杏树明白了,是自私狭隘的心胸断送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