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学评课

说起来,我已经教书23年,教语文也有14年了。我不是语文科班出身,所以这14年,我一直是个“小偷”,学上课的程序,处理知识点的技巧,课堂教学语言的规范,肢体动作的运用,学评课……向同事学,向专家学,向书本学,当然也有自己的自学自悟。所以这14年,我很不轻松,用如履薄冰更恰当。

人民教育家于漪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于我而言,是“十几年教语文,十几年学教语文”。

刘校长安排我发言,我就硬着头皮说点儿吧,因为我一直是个听话的老师。我的发言仅代表个人的教学心得,有不准当的地方,我们可以继续一起交流。

总是感谢。看花容易绣花难,听课容易作课难。作为老师的我们,对于这一点是再清楚不过了。所以我首先想对作课的三位老师说感谢,你们辛苦了,感谢你们给了我们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风轻云淡。对于作课的老师来说,看起来所有的风轻云淡,一定是经过了充分的准备和经历了多次的磨砺。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只要我们内心想变好,没有觉得自己的课已经是天花板了,无论我们现在是什么样的水平,肯定会越来越好。起点决定不了终点,学习力和内心期待更好的自己才是。

接下来我们探讨三位老师的课,大家说过的我不多说,我不知道的也没法说,说的不恰当的我们再接着探讨。

余老师,年轻漂亮,温柔可人,这些都是和孩子打交道的天然优质资源。年轻,也是把双刃剑,不得不说余老师的课《秋天的雨》还有很多的完善的空间。比如当学生发现你把“钥匙”的“匙”写的不对时,你说“老师太马虎了”,如果你说:“哇,你的大眼睛真厉害,老师太紧张了,谢谢你帮助我发现了错误”是不是更合适呢?这是教学智慧。学生朗读之后你要及时评价,如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流利,没有添字没有漏字,朗读有感情等等,当然评价语越丰富越一针见血越好。我打个不恰当的例子,我们在家或者在办公室兴致勃勃的讲了一段话,结果呢,讲完之后没有一个人有丁点儿回应,我们的感受是什么样的。作课一定要熟悉课件,这样才不会因为慌张而出现乱了手脚的情况,拒绝拿来主义,要有自己的思路和设计,少用几张PPT,这样好记些,减少出错的可能性。其实,作课也要动动心思放大自己的优势,弱化自己的弱点,比如你朗读好,就露一手——范读课文,指导阅读,为自己添彩;比如你板书好,就露一手——精心设计个板书,为自己的课加分,比如你的书写不够好,就减少板书,提前准备一些图片等等,但是板书一定要有。

邱老师,声音干净,浑厚,听起来好舒服。邱老师的课《听听,秋的声音》,听起来也好舒服。教学设计紧凑,过渡自然,对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都有体现,有单元意识,对时间的把控也恰到好处。总之,我和大家的感受一样,邱老师的这节课很成功。提一个小小的建议,让学生仿写和展示两个仿写范例的环节设计,要么交换一下,要么先展示一个仿写范例,然后出示第二幅图片,让学生练习,接着展示学生成果,最后出示范例,这样的设计降低了难度,学生的学习体验会更好。这让我想起了一年级语文拼音单元的儿歌《说话》:

小溪流说话,哗哗,哗哗。

小雨点说话,沙沙,沙沙。

小鸽子说话,咕咕,咕咕。

小鸭子说话,嘎嘎,嘎嘎。

小花猫说话,喵喵,喵喵。

小青蛙说话,呱呱,呱呱。

如果我们能够整合咱们的教材,把这首儿歌引入到这个地方,我相信同学们的仿写一定会很精彩。(邱老师可能没教过一年级,这个不是邱老师的错哈,我只是想说教材的整合)

杨老师的课《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富有想象力的童话故事,通过蟋蟀红头和青头之间的友情故事,生动展现了牛肚子内的奇妙旅行。文章语言生动,情节曲折,既有趣味性,又蕴含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大家和杨老师所说的“失误”,我有不同的看法和想法(教室的钟表慢约十分钟,杨老师花了好多时间指导朗读,导致后面的两个环节比较匆忙)语文课堂上的朗读示范和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尽管有时候很费时间,并且费了好多时间也看不出什么成果,但是我还是觉得有必要。总要有人去做根的事业,我们做语文老师的,你也不教,我也不教,小学老师不教,别指望中学老师会去教,高中老师就更不可能去教了,这就是为什么好多初高中学生根本不会朗读课文的原因。

我在心里把课分成三类:浓妆艳抹的课,过度包装,不真实;略施粉黛的课,可圈可点可模仿;素面朝天的课,或许乱坠天花,更或许俗不可耐。每一天略施粉黛,假以时日,你会比实际年龄看上去年轻好多,这是化妆品广告语;把每一节课认真的略施粉黛,假以时日,你会在小伙伴中熠熠生辉,这不是广告语,这是真理。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