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十一注定是不同的,公婆与父母同时催生。
为了稍微争取些许时间,我跟母亲大人饭桌上说到,妈,你想要外孙,先读一读蒙台梭利的经典之作——《童年的秘密》。没想她爽快地答应下来,我让老刘饭桌上即刻下了订单。拿到此书我率先读完第一章,暂时没有深入骨髓一语点醒梦中人之感。但是案例很鲜活,我甚至能根据案例推断出出为何妈妈总说我小时候不太好带的缘由,具体表现为:
1.总爱夜里哭闹;
2.长时间生病不愈
书中讲到一个小朋友的例子:
一个不到一岁半的小孩子,在漫长的旅游归来后开始晚上失眠和反胃,严重到惊厥、抽搐、并在床上打滚。父母都以为是长途旅游导致小朋友身体出现异常,于是请了儿科医生看病,可是,儿科医生给小孩儿提供了特殊的饮食,日光浴,散步,还采取了其他方法,可是就不见好转。那怎么办呢?生理疾病会不会是由于心里因素导致的。于是这对父母又请了著名的儿童精神病专家,当时蒙台梭利女士也参与到诊疗中。她详细了解了小孩睡眠情况,发现小孩子在旅行过程中一直睡在一个单独的两边有护栏的儿童床上,可是回来之后母亲把孩子放在大床一起睡。蒙台梭利女士于是拿了两只枕头,然后把床单和毯子覆盖在上面,这两个枕头+床单变成了临时的一个像有护栏的小床,小孩子看到后停止了嚎叫,并自己爬到了“小床”内睡下,病症也再没发过。
蒙女士提到:
1.小孩子在用他的方法表示对一种令人讨厌的无序抗议;这种抗议呈现出病理特征。
2.最幼小的儿童的一个特点就是对秩序的热爱;
3.为什么儿童建立起对秩序的热爱?因为他在这个环境中获得方位原则,从而使他的精神在这个环境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4.那为什么儿童需要获得方位原则以发展精神?这其实是蒙氏教育的一个大前提,即儿童从出生开始,其心理意识就已具备。蒙女士将这种心理意识的建立定义为精神胚胎的发育,她讲到,“正如一个肉体的胚胎需要母亲的子宫并在那里得到发育一样,精神的胚胎也需要在一个充满爱的温暖和有着营养丰富的环境里得到发展”,这是儿童从无到有的一个创造性过程,儿童是他们自身的创造者。
5.但儿童并没有和成人相同的秩序感;成人的经验会使得对许多无序麻木不仁,而儿童秩序感也是有一个窗口期,一旦过了这个窗口期,这种对秩序的敏感性也会消失。2岁以内的小孩表现会比较明显。
6.所以,我推断,我小时候目前所谓的不好带,常常生病,是否因为破坏了我对于环境建立起来的秩序感呢?如果这个理论正确,那么对于2岁以内小孩子的哭闹,作为父母第一点需要想到的是,我是否破坏了小朋友所看到的秩序?
每一个小孩都是天使,每一个成人都经历过童年的秘密,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不自知。读此书的目的还有一个,我想找到一个答案,为什么无法与父母亲建立非常亲密的关系,从记事开始就没有特别温暖的身体接触的记忆,情感上自然也缺乏交流。这个答案或许藏在书中,但我未找到,我希望能够探寻出其中原因从而和未来的孩子建立亲密关系。因为大多数成年人,其实都是这种状态:
“他来到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是由他组成的,然而这个世界并不了解他,他成了他自己,然而他却不接待他自己。”
我们长大后,再没心思思考,一个小朋友心里有什么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