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和菜头对于阅读经典的看法后,有一点启发。
现在许多作家、写作者、知识传播者在阅读这件事上,都不约而同的给出了同样的忠告:我们需要每天阅读,我们需要阅读好书,尤其要阅读经典书籍。但是,许多经典书籍我就是读不懂,也读不进去,比如《尤利西斯》、《传习录》、《异类》等等。
都说经典好,但我读不进去怎么办?我该怎么读懂一本经典书籍?和菜头给出了一个答案:阅读经典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1.你对该领域有了一般性的认知和经验;2.你在该领域已经耗费了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3.基于你之前的努力,你到了亟待提升的时刻,需要某个突破口。
我对此的理解是,经典不是谁拿起来就能读懂的,也不是任何一个年龄段都适合读的。是否读得进去经典,尤其是能否读懂经典,是需要一些条件的 。
首先,你需要在某一领域具有一些基本的知识,最好有一些实践经验。比如这些年非常火的阳明心学,是明朝儒学大师王阳明在继承前人心学思想的基础上,创立的一个心学门派。阳明心学的宗旨与核心就是“致良知”,有关阳明心学的论著就是其弟子编写的《传习录》。
但是,能真正读懂《传习录》的人却寥寥无几,而真正理解“致良知”含义的人就更少了,绝大多数人不过是在凑热闹或找机会炫耀,最多不过是书买来看几页就束之高阁,要么背会了阳明心学的“四句教”就以为懂得了心学。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够坐下来认真阅读《传习录》?我认为,他至少要具备一些基本的古文知识,对儒家文化要有一定的了解,对于心学的产生和发展,心中应该有一个大致的脉络,最重要的是要有从中得到了一点乐趣,而不仅仅是一时的心血来潮。
其次,在对自己有兴趣的领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各种角度,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入,并一步步深入了解了这个领域,有意愿进行更深的研究。这个时候再读经典,就比较容易读的进去了。比如对于阳明心学,自己从各种渠道如公众号文章、各种网站视屏、线上课程、不同书籍的解读等,了解了许多相关知识。但因为都是道听途说,而且不成体系,希望能够进一步了解王阳明这个人,并深入学习阳明心学,这个时候再去读《传习录》,就能到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自己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学习等各方面,遇到了困难、挑战、困惑,周围的人无法给予自己真正的有效的帮助,而道听途说来的各种不同建议和意见,又让自己面对问题无所适从,非常迫切地想要找一个突破口,这个时候经典书籍就可以提供这样一个出口。针对自己遇到的问题,我们可以从源头探寻一个解决方案。
阳明心学最重要的核心理念就是“知行合一”,但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很难做到知行合一,或者说误解了“知行合一”真正含义。“知行合一”并非只是简单的说到做到,更不是知道了就能理解。
说到做到只是一个人践行对自己或他人的诺言的一种行为方式,但可能他并不真正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是否正确?这么做会带来什么后果?这么做会不会伤害他人?
“听过了那么多道理,就是过不好这一生”,许多人在面对生活的各种困难时,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因为他们仅仅是知道,但并不真正理解这些道理,因为他们从没有去践行这些道理。
比如,我们都知道拖延的毛病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问题,错过许多机会,但就是做不到立即行动。于是我们看了许多针对解决拖延毛病的书籍,学了许多方法,但许多人依然收效甚微。
知道了就是做不到,知行就是无法合一。这个时候通过认真研读《传习录》,我们就会了解阳明先生所说的“知行合一”重在“行”,而“行”的方式就是“事上磨”。
明白一个道理的最好方法,就是去践行、去检验、去反馈、再践行,循环往复的去做,方能真正知道和理解。每当我们打算做事想要拖延的时候,就是我们应该行动的时候,就是我们修炼“知行合一”的时候,这就是阳明先生所言“事上磨”。
当然,我们不是一定要读过《传习录》后,才能做到做事不拖延。而是通过这个例子说明,读经典是可以从源头解决我们生活中许多重大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需要读经典,但读经典也是有前提的。读不进去就放下,先读一些能读懂的,循序渐进,终有能读懂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