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的电影行业只能用惨淡来形容,最近又重温了前两年的佳作,《三块广告牌》就是不应错过的一部电影。
故事主要围绕一个失去女儿的母亲展开。米尔德里德的女儿惨遭杀害,但案件始终未能告破,并随着时间被警方置于脑后。绝望的母亲租下了高速公路旁的三块巨型广告牌,在上面用犀利的言辞质问警方,由此牵出小镇上各方的态度。
要成为一部优秀的电影,先要有一个优秀的故事。很多三幕式的电影用一小时或更久来推动一个高潮,然后矛盾和危机得到解决。而同样是经典结构,《三块广告牌》却在其中穿插了多个冲突和转折,没有漫长的铺垫,只有全程高能。它不服从好莱坞的标准程式,那种流水线配方产出的连锁式娱乐效果,你可能看的时候很HIGH,却难有记忆点。
每一部电影的实质都是在输出世界观,而一个导演的世界观,决定了整部作品的天花板。
《三块广告牌》是一部由女性角色主导的片子,但论其主旨,并不是当年泛滥的女权主义,而是正义和人性。更确切地讲,它是一部通篇没有提到宗教的宗教电影。局长留给米尔德里德的信件,就如《悲惨世界》中主教给冉阿让的烛台一般,是原谅亦是救赎。就像我之前提到的,所有故事早已被经典书写过无数次了。
这部电影的可贵之处在于用一整个故事来塑造人物,而表达情绪也相当克制和收敛,没有任何“就是要你难受”“就是要上价值”的用力感。无论是痛失女儿的单亲妈妈,还是濒死的警长,亦或者被主流社会欺凌歧视的侏儒,每个人物的困境都做到了写实而不渲染,突出人物而不表达情绪。
女主角的造型建议来自影后弗兰西斯本人,导演说这个角色就是他为弗兰西斯写的,如果她拒绝这个本子,那自己都没有PLAN B。
这部片子当年一举拿到奥斯卡的七个提名,并最终收获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配角。演员是什么水平自不必多说,编剧、摄影和配乐也是奥斯卡级别。编导兼于一身的马丁·麦克唐纳堪称最出色的统筹和策划,献上了一部没有明显短板的片子,可谓影坛荣耀的“六边形战士”。
马丁的电影一直带有典型的英式风格,而那种苦涩、轻蔑和黑色幽默则是融合了爱尔兰的特质。他呈现的暴力非常直接和干脆,不是一场需要动作指导和场景演练的所谓的“动作戏”,我要揍你,只需要找到你,然后从窗口丢出去。
有人说,《三块广告牌》的不足之处在于其剧作的舞台感和戏剧感太过强烈,就好像直接把一出排演好的话剧搬上了大银幕。在我看来,虽然是现实主义风格,但这部黑色喜剧保留其戏剧感是为了给紧凑的影片节奏和密集的冲突让路。
这部片子影射太多了,最直接的,它总让我不自主地想起盘踞在头条和热搜上的各类社会新闻和道德困境。
隐藏在ID后的键盘侠们压根不觉得自己需要对任何无稽评价负责,他们相信自己即正义,随时shang帝视角上身,有资格审判所有人,对所有人丢石头。
而导演将母亲的仇恨之火变成了刺向道德审判者的最锋利的矛,是的,自以为是的说教者、冷眼旁观的审判者,请带着你道貌岸然的嘴脸,滚出我的厨房。
马丁拒绝在这样一个故事中宣扬爱和意义,但又用“恨”的方式诠释了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