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的语文和数学成绩常常考九十多分,班里成绩最好的同学是双百分。那时天真地以为我跟他的差距仅仅是那么几分。后来才渐渐明白,原来他考一百分的原因只是试卷满分只有一百分!学生时代,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拿自己和他人的成绩作比较,然后被表面的分差所迷惑,或者被努力追赶成绩的自己所感动,最后在时间的洪流中离真正的优秀越来越远。
那时候什么都不懂,也不知道自己处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从小是一个乖孩子的我开始努力追求分数。从初中开始,每次考试结束都拿自己的分数默默地和第一名做比较,然后争取下一次提高些分数以缩小差距。渐渐地,在学校高高的围墙之中,我忘记了自己处在充满生活压力的社会之中。我的眼里只有分数,忘记了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提升自己的各种能力。为了分数,我做出了太多的牺牲。中学阶段几乎每个周末我都在刷题中渡过,有时候甚至忙到没有时间停下来认真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后来残酷的事实证明,把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投注到追求分数上是不明智的,也是极其荒唐的。成绩单上的数字证明,即使我倾尽课外时间投入到提高分数上面,我离第一名还是有些距离。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发现人与人的差距原来是这么巨大。也许是天赋上的差异,也许是学习方法的不同,也许是效率太低,大多数人的努力最终换来的是中上游水平,而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因为基础不算很好,所以我需要花费更多地时间去提高考试分数。因为以前做错的题目没有及时纠正,所以做题过程中甚至会犯同样的错误好几次。但是至少中学阶段的目标是明确的,我们取得更高的分数是为了能上一个更好的大学。结果还不错,我终于进入了本省唯一的一所985大学。那么大学之后呢?也许有些同学仍然像中学时候那样努力刷分数,但是我开始思考分数的意义。
大一那年,天真的我认为大学不再是应试教育了。于是我抛开对分数的追求开始加入一些社团,开始去慢慢了解这个社会。也许是高中阶段压抑的太久,事实上也是真的很久没有好好地玩过了。于是乎开始不太注重学业,最后的结果就是第一个学期快要期末考试的时候因为平时准备不充分过度地紧张起来。那时候生怕自己挂科,又陷入迷茫状态,情绪极度低落,于是被诊断为抑郁住进了医院,后来不得不办理了休学手续。
一年调整休养后重新入学,那个时候的我依然没有想明白分数的意义。于是大一还是继续玩,在一些院系学生会、文学类社团里面写写新闻稿。时间过得很快,第一个学期以挂科一门的结果告终。这就导致了一个可怕的后果。因为学校第一年是大类培养,所以第一年下学期才选专业。由于有一门挂科的缘故GPA变得毫无竞争力,所以最后只能选择一个冷门的专业,也为未来埋下了隐患。
在学霸如林的环境中迷失方向,我自然而然变成了一个学渣。在大二大三的生活中,我渐渐发现学渣是不受人待见的。至今仍然记得某学长尖酸刻薄的训斥,仍然记得向某学霸咨询问题时候那冷漠的表情。从那以后我开始醒悟,一个人只有努力奋斗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另一方面也开始渐渐明白,人性是自私的,很多事情应该自己清楚,尽量不要去打扰别人。在迷梦中醒来却突然发现周围的世界是那么现实和冷酷。
于是到了大四,我开始努力改变自己,希望变回从前那个努力的我。我开始努力追赶以前落下的课程,努力提高分数。虽然已经很晚,但至少我已经开始从深渊中回头。最后的结果还算不错,终于顺利毕业拿到学位证和毕业证。现在的我坐在桌前一边敲打着文字,一边重新审视并思考自己的人生。
刚出校门那几天,我开始在社会上疯狂地找工作。经历了几场面试之后,我发现名校文凭最终不过是一块敲门砖。社会上的企业真正看中的还是实际的工作经验和能力。当我发现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并不能让自己找到一份对口工作的时候,我开始惶恐自己的未来。也许我可以通过努力考取公务员换来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体制内的生活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吗?也许我可以考研去获得一个更高的学历,但是学术生涯是自己真正想走的路吗?于是我开始剖析自己。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自己的优势到底在哪里?
最终我发现自己的文学修养还不错,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平时并不善于交际,而更喜欢安静。业余喜欢摄影以及诗歌写作也拿过一些校级的奖项。于是我敲定自己应该往文案这方面发展。然而现在的阅读量还很不够,所以未来的路仍然漫长。
蓦然回首,最好的青春时光竟然迷失在应试教育的丛林中,长大后的我不得不为此叹息。在成长的道路上,鲜有人告知我分数仅仅是分数而已。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也不例外。在文案工作岗位上,我相信自己可以走得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