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女儿没有读幼儿园,但痴迷书籍。我读过幼儿园,却留下了满身心的恐惧。
那年我5岁,正读幼儿园的下学期。我喜欢一个女老师,因为女老师会拉手风琴。课间很多孩子都会围着老师怀里正在拉动的手风琴。
我也想去,但是不敢靠近,总是一个人怯怯地坐在位子上。此时,总有一个小男孩儿过来拉扯我的头发,跪在我膝盖上,拉扯我的头发。
我害怕时,只能把头趴在胳膊上,用胳膊挡着眼睛,两个胳膊叠放在桌子上。我怕但不哭,只盼着快点打铃(上课铃)。上课了,他就不能拉扯我的头发了。
那天,课间。我站着,很紧张,脑袋发木,因为小男孩儿又靠近我了,想动手。他刚刚抬起手,我本能地缩着头……奇怪!他住手了,赶紧跑开了。
不知怎么回事,我跑去读小学的大院里,找到三年级,站在门口。这里有我的邻居姐姐。我本能地觉得她更亲切。邻居姐姐惊恐地看着我。
什么都没说,她就拉着我跑去学校外面的河边,把我斜挎的花布书包往身后转了转,以防被水溅湿。我跟着蹲下,邻居姐姐撩着水清洗我的鼻子,水里有点鼻血。
邻居姐姐知道,总是有个小男孩儿欺负我,就问是不是他打的。我摇摇头,说他这次没打我。现在想起来,大概那时可能是神经紧张吓得吧。
邻居姐姐让我先回家,她说她还得上完一节课才能放学。那天傍晚,邻居姐姐来我家,告诉我母亲有个小孩子总欺负我。我母亲说:“活该,人家怎么不惹别人啊!”
母亲干了一天的农活儿很疲累了,所以这么说吧。再说,母亲还要做饭洗衣照顾妹妹。父亲一直忙着整理几个大筐里的黄瓜和西红柿。明天赶大集可以批发出去。
母亲边抱着妹妹,边烧火做饭,边训斥我:“上个学也不好好的上!人家怎么不欺负别人啊!那么多孩子还都被欺负啊!你肯定是招惹人家……”
母亲觉得:不惹事儿的孩子肯定不会受欺负,受欺负的,肯定是自作自受。我小时候不爱说话,胆小,敏感,一问就哭,越问越哭,只有哗哗的眼泪不敢出声。
父母一看到我这样就气不打一处来,紧接着就是发泄式的一顿揍。打完之后,父亲可能觉得下手重了,于是又去给我买一袋饼干,有时候是几块糖。
给我,我不拿,父亲就会硬塞我手里:“以后,有啥,痛痛快快地说,不就省的一顿揍么!”拿着零食时,我心里是感动的,又是哗哗的眼泪,止不住。
……
小时候的一切,都过去了,只在心里某个地方留下了清晰的缩影。
婚后,有女儿之前,我跟父母特别亲近,自从有了自己的孩子,伴随着女儿的成长,心底的那个缩影就渐渐清晰、放大。
尤其是,母亲帮我照看女儿时。女儿太小,吃饭时脚下掉了饭菜,或是不小心碰倒了水杯,母亲的急躁脾气、固执的言语、自以为是地训斥,就全部发泄给女儿。
我心里就一阵阵地不舒服,心慌,莫名地烦躁,正在做的事情也做不下去了。这种琐事儿,一次又一次发生,一次比一次更清晰地唤起我的记忆。
我不停地去查书,确认是不是自己有问题:母亲照看女儿,明明是帮助我,我怎么心生了抵触呢?我的生活不但没有理顺一些,反而越来越乱呢?
我经常接触到其他孩子,各个年龄阶段的,几乎都有。为什么他们那么易怒易躁?为什么那么抵触自己的爸爸妈妈?为什么偏偏不听爸爸妈妈的经验教训?为什么一遇到困难就退缩、泄气、甚至轻生……
有时候,尤其是晚上,我和母亲陪伴女儿下楼遛弯儿时,常常,冷不丁地听到一声歇斯底里地喊叫,孩子的喊叫,更像是大孩子的喊叫。
女儿会吓一跳,母亲觉得瘆人,只有我有另一种感觉:同情,我心疼那喊叫的孩子。他不被理解,他说出来也没用,他只能压抑地喊叫……
也不知怎么回事儿,我就是心疼,就是特别理解,特别愿意分析导致如此的原因。回家后,我就不停地查找……翻阅……
不知不觉已到深更半夜,大脑还处于兴奋状态地思考着……我不会全然接受书中所说的,我必须结合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正过来想,反过来想,穿针引线推理清楚,必须找到原因。
母亲说我有病,哪个孩子不是被打骂着长大的!老公说我神经病,一点儿小事儿,就兴师动众,至于吗,你又不是专家!
随他们怎么说,我不在乎,我就是不服气!我不相信每个孩子都是被打骂着长大的。我不是专家,但我是一个母亲!我的母亲可以粗暴地对我,我绝不能把粗暴延续下去,粗暴地对待女儿!
我理解学校,更理解孩子。学校里那么多的孩子,老师不可能都一一照顾到。老师们很辛苦,也有自己的家人要照顾。既然不能被照顾到,我可以选择:不送女儿读幼儿园。
不送女儿去幼儿园,当时家里人及亲戚们都有异议。但我主意已定,立场坚定。我不多说,只是默默地陪伴。陪伴的时间里,更多的是读书。
起初,很多问题我也把握不准,但是,我会引导女儿去读相应的书籍。让书中的知识引导女儿。我不喜欢说教,为什么?
有这么一个经历:我结婚后第二年,回老家吃饭时,父亲说的话,我不听。父亲突然暴起,把一个吕盆砸在地板砖上——特响特刺耳!盆里的饭菜撒了一地。随后是一个大西瓜,全都碎在地板砖上。
“没跟你说么!说死你也不听!”父亲气极。
确实,父亲的叮嘱没错,就类似于现在家长嘱咐孩子:一定要好好听课,一定要好好写作业……
只有我自己心里倔强地明白:就是因为你说的,我才不听!
几年后,我偶尔在书中看到类似的事情,也就是父亲叮嘱我的事情,我才心甘情愿地去做。我做到了,父亲很高兴,眉开眼笑地以为他的一顿暴躁脾气管用了。
只有我明白:是书中的内容引导了我。
家人及亲戚们提醒我:你不送孩子读幼儿园,孩子就学不到知识,不懂道理,不会交流,不会相处。几乎达到了耳提面命的程度。
每次回老家,亲戚们都会提:还不上幼儿园吗!我笑笑,不出声,不答话,岔开话题。但是,总有几个亲戚不罢休,我就说:学费太贵,上不起啊。
我心里笃定:道理不是说教出来的。学知识不是填鸭式的。一个爱读书的孩子,只要引导得当,干什么都会有热情,干什么都能干得好!浑身使不完的劲儿!
秘诀就是:一切就看,孩子是否心甘情愿。
结果出来了:女儿语言交流脱颖而出,自觉自律,知书达礼,知识量丰富,能言善辩,与同学们相处愉快。在班上,让老师头疼的孩子,女儿都能相处得来。
女儿读一年级,即将要结束了。在学校里遇到的事情,每天都会详细地跟我这个妈妈分享,商量,讨论如何解决。我每天都能了解到不同孩子的各种状况。
我觉得:要想教育好孩子,交流是最重要的。根据孩子所说的,从孩子的切身利益出发,孩子更会积极地配合。我想,应该没有人会阻挡自己的利益吧。
如果我们总是从大人的角度出发,要求孩子,说教孩子,孩子没有那么多经历,更不懂我们的苦心,怎么可能心甘情愿地听呢?
我始终觉得,一家人,年龄阶段各不同,各有各的思想,各自从事的事情不同,每天面对的情况不同,不可能没有差池。都想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怎么才能统一战线呢?只能有一个标准:智慧地引导孩子深入书籍中。自己探寻,自己感触,自己把握自己。
我只是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来回答这个问题。家庭各有不同,各人的经历也不同,但教育孩子的目的都相同。如果用心,总能找到合适的教育孩子的方式。
但,所有的方式都离不开书籍。温馨提示:如果我自己不读书,只让孩子去读书,那我就理解不了孩子。即使老师告诉我有效的方法,我也难以理解,更做不到位。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