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二本书,《富兰克林自传》,这是一本译本。通过翻译看到的内容。写到这里又不禁感慨,为什么不好好学习英文看原著。
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
周末有幸与早期公派留学出国,70年的专家博士聊天。学习好一门语言很重要,这是打开眼界的最好的,学习知识,最省钱的方式,通过看原著,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文化,成果。特别是人文科学更需要,这样的人才。因为中文翻译很少。你的可以掌握第一手资料。
回到本书,这本书从外观来看,是一本厚的精装书籍,纸张比普通书颜色深,纸张轻薄。
旧识,自传书籍,就是看别人的一生,奋斗,痛苦,纠结,成功。本书自传主角离我们生活年代太久远,又发生在国外,没有太多的借鉴意义。
当我在地铁上,拿起来书读了导言,心情一开始心情是深重的,因为导言有写到,富兰克林他生于1760年-1790年,十八世纪时期。
新知,一本书自传,导言很重要,特别是译本,翻译者会把书的原作者,出生背景,成长轨迹弄的清清楚楚。所以可以快速了解本书的重点。一本书虽然就一个主角,其他都是配角,但是你也可以清晰感受到他的温度与18世纪的伟大人物对话。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时代产物,他的一言一行都在传递历史,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产物。
通过一本书,喜欢上作者,需要多久呢?对于我来说,短短的5秒钟就够了。你想说怎么可能?真的是5秒钟,折服于他的思想,实用主义思想。
实用主义三大特点,思想产生行为,行为比有效果,要研究思想的正确与否,与其从思想本身来辩论,倒不如看它行为的效果如何。
我更佩服富兰克林本人,因为富兰克林的自传是写于晚年,自传也是写信的方式进行讲述的。信中写出他自己不光彩的事情,对于大家感兴趣的部分,他自己,亲人,家属,情人长相,体型都没有描写。
一个看重内心和本质的人,而不是外貌,发展他人的美,这个习惯应该是有一些受到原生家庭影响。作者家里10多人兄弟姐妹,父母忽视他的存在,记得印象深刻,漂泊半年回家,为了得到关注,穿的西装,带有怀表和金币。
看到导言最后,心里慢慢的幸福,谢谢这本书的译者,翻译文字,每时每刻都在传递富兰克林的思想,他的愿意,不做修改,也提出了自己对于原文单词的理解,也由于本书未写完,为了弥补不足,特意从“美国文库”找出了富兰克林年表,让读者对照,满满感动,感恩。
行动,我每天都有复盘,写都是自己的优秀,没有审视自己内心的贪嗔痴,勇于直面人生的每一分钟。写下自己的不足,慢慢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