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2021年6月—2022年1月
1.2015年 遇见美丽乡村
我与一位刚毕业的重庆大学学规划的女孩在去云南大理洱海旅行途中偶遇,结伴一起骑行洱海。旅行途中,我们骑着自行车穿过洱海边的一片片田园,陪在旅舍遇见的一对北京夫妇看他们在大理买的民宿,为他们提供一些民宿设计的意见,骑车参观逛洱海边的民宿,幸运地遇到热情的管家,让我们免费在小院里赖了整整一下午,女孩在院子里勾勒庭院的平面,我拍着庭院里的照片,管家给我们免费品尝当地的小鱼,后我俩又骑车穿过一片片美丽的田野,乡村。那时两个在乡村长大并走出来的女孩,也许在看见大理的美丽乡村,再想想自己的家乡,那时的重庆乡村与这里还是存在着很多差距,心中难免有些感概,我们作为80,90后,从上大学开始,似乎就彻底离开了我们从小生活的乡村,而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那么我们离开以后,我们的乡村该如何,两个女孩就这么聊了很久很久。
2.2017年 思考乡村
未来乡村该如何发展?
困惑于当时火热的民宿潮是否真的能够解决我国乡村的落后,人口流失,想回而又回不去等问题。那时的乡村,我们看到已经有一批批的建筑设计师和艺术家在为乡村做一些努力。那么,我所学的专业风景园林该如何去介入乡村?乡村需要我们景观的介入吗?
2017年,带着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报考了研究生的学习,希望三年的学习时间,能够帮我寻找答案。这三年里,跟着导师学习与工作,接触到了部分乡村,参与了些许乡村项目,也慢慢知晓我们专业是可以为乡村做点什么的,而究竟如何做,三年的学习让我有些领悟,而更多的,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摸索。
3.2018—2021年 初涉乡村
我们做乡村究竟是为了什么?是单纯为了提升居民的生活环境?还是响应政策做乡村旅游?或者是其他什么目的?
2018年11月,导师带着我们团队一行人沿着金佛山正在修建的旅游环线一路颠簸了近一个小时来到金佛山脚下的一个小镇。小镇被山与水所环绕,拥有美丽的风景,是山间少有适宜居住的平坝谷地,故而从古至今,这里聚集了一定数量的人口,曾经也是商贸汇聚之地,而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这里逐渐变得有些冷清,镇里河畔边多处房屋破败且没人居住,河堤也因长期受到水流的冲击,存在一些安全隐患;镇区对岸零星的几处房屋空置率较高;河道两岸大片的农田,因土壤瘠薄,涨势并不见好,且存在一些田地无人耕作。甲方希望我们的介入,能够改善当地的环境,服务于金佛山未来旅游的人群。从那时,我们便开启了三年的规划与设计服务过程。
2018年的金山
我们应该以何种方式,所采取的方式又应该进行到哪种程度,这个过程经历了漫长的摸索。从经历前期规划设计、到施工、到最后见证它使用的全过程,才慢慢开始理解乡村。
最初2018年末,我们怀着对这片土地的敬畏之心,从两条河道出发,梳理并保留乡村田园、河流原有的田耕与河堤,以轻介入的方式,对河道,田园进行修复与设计,保留曾经对这片土地起作用的自然河堤,自然的植被与田埂,同时打通并植入沿河的步道与田间的休息观景节点。而我们规划设计这片土地的目的之一是谋求这个地方的发展,那么简单地靠河道修复和步道建设,始终还是显得有些无力,那么我们后面不得不重新思考,我们开始研究国内外的乡村。
然后2019年我们试着学习一些做得很火的乡村,此次我们更多从乡村文旅的角度,希望项目能充分利用周边的山水资源优势,做足我们的水体验与原乡体验,引入让人心潮澎湃的各种各样好玩的项目, 而不同的乡村发展面临不同的问题,旅游发展程度不同,经济情况也不同,领导持不同的看法,有喜欢的,也有完全反对的,因为存在意见的分歧,此思路被搁置。
最后2020年我们又重新梳理这个项目,结合金山当前面临的问题,同时考虑金山镇远期的发展,我们从近期实施与远期规划出发,以河堤修复,基础设施完善 ,聚落更新,新业态植入等,以更加贴合居民需求的景观策略来做这个项目,并预留未来的发展空间,突破我们景观专业在大多数情况下作为配角,仅仅只为做景观而做景观的思路,而是从更加宏观的景观规划视角出发,打破专业壁垒。
2021年 投入使用
三年后,金佛山南坡的道路已被修整得很顺场,从南川到小镇仅30分钟就能到达。2021年六月,项目已初步投入使用。我一方面出于一名设计师的好奇,想看看曾经参与的项目如何;另一方面我想将自己当为一名游客重新来到这里,在老街逛逛,吃小河米粉,还有一些特色小吃,然后再看看小镇风景,住在这里,自在地体验两天小镇生活。在六月毕业答辩后的一个周末,我再次来到这里。这一次,我有着与过去几年设计与施工过程中服务不一样的心情,也许是来自于新与旧风景的交叠,游客与居民的融合,设计中的遗憾与投入后释怀情绪的交织。
新与旧风景的交叠
三年前,第一次看现场时,我无意间被民居前的一汪小小鱼塘里山与影之间的倒影所感动,便拍下留了个纪念;三年后,我坐在新鱼塘边,拍新的倒影,两段不同时空里的两张山水图交叠在一起,相似的视角,相似的风景,不一样的心情。三年前的风景容易让人想到无数个落后的乡村,冷清,凄美,但又是很多人对乡村的记忆,树影稀疏,房屋几处,炊烟袅袅。三年后的今天,这里的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原来空置的民居被改为民宿酒店,原来小小的鱼塘,拓展为了更大的景观性鱼塘,养殖地方冷水鱼,鱼塘边设置了村民与游客纳凉的竹廊,新的场景里有着新的希望。
游客与居民的融合
夏日夕阳开始慢慢下山,游客也开始从民宿酒店走出,几位小孩在桥上,在小路上,在栈道上逗留,看水,看草,看山;年轻的女士,拿着手机,在找地方摆拍。镇上的人们吃完晚饭也陆续来到我们改造的这片土地上活动,老夫妻慢悠悠地在河畔漫步;几个老姐妹坐在鱼塘边竹廊下闲聊;年近六七十岁的几个老兄弟面朝水面在水岸边平台边唠嗑;几个七八岁的小孩在河流里捉鱼玩水;十岁左右的几个小孩子则在篮球场上玩耍…… 直到天色昏暗,河边民宿旁冒出烧烤的青烟,游客开始烧烤,镇上的人还不断从桥的那边来到这边散步。
清晨,知了声,山间鸟鸣声,溪流声,交融在一起,显得很安静而美妙;鸟在树之间、水面上飞跃穿梭,这样的氛围,确实是一个让人放松的地方。而当地劳作的人早已下地干活,早晨八点多已背着满满的背篼走在回家的路上;度假的人晨起跑步,呼吸新鲜空气,见我拿着相机有些好奇,闲聊了几句,“这里景观环境确实好,特别适合居住,距离小镇很近,特别方便,这里的海拔,也特别适合居住。当然作为文旅项目确实是需要长期的经营,才会有好的效果”。作为设计师,能听到游客这样的评价,是欣慰的,但其中关于经营的问题,也确实是我们需要主动去思考的。
遗憾与释怀的交织
三年后,看见这里的游客与居民确实在使用这里,心里有些欣慰,也许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懊恼于之前规划想象的很多美好的想象没有实现,困惑于建好之后的场地究竟有多少人会来,但在此时在正在享受这片土地的人的脸上,我看到了些笑容,听到了些快乐笑声,想无论当初的想法实现了多少,至少是为当地人提供了一个日常休闲散步的地方。曾经荒芜瘠薄的田地里,现在因为新的一片水,一片林,而吸引了越来越多山林里的鸟,兽来到这里,生态环境变好了,后来听说不断有人去这里露营。我们作为设计师,规划设计一个远离于都市的小镇周边的乡村文旅规划的项目,前期我们总是想着各种法子吸引人来这里,往往忽视了当地人的一些需求,而当地人却是最常使用这片土地的人,是这个地方最具有魅力的地方。
三年的时间,我们很艰难地去尝试探索,中间有设计师的无奈,迷失,遗憾,妥协,坚持,再尝试。如今这个项目呈现了部分我们规划设计的效果,还有很多内容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并未实现。但我们相信小镇的未来在一批一批人的努力下还是会越来越好。
而后因为工作和学习的缘故,也接触到了其他不同性质的乡村项目,让我体会到乡村的振兴,我们的风景园林专业在乡村可发挥的一些作用。我们这个专业虽没有建筑专业有那么专业的建筑知识,也没有艺术专业那么专注美学,但我们知晓一些景观建筑的知识,也懂一些美学,学了些农业、植物、规划方面的知识,我们能更加综合地对乡村村做出些适宜的建议。乡村本就是一个集合了生活,生态,生产的自然田园社会的综合体,其发展是多元的,它离不开生活,离不开乡村最根本的农业,当然目前乡村要发展,要振兴,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去探索。
乡村一直是给予我们粮食与蔬菜主要的地方,它带有某种天然或者说我们无法割舍的属性关系。它是我们很多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但如今却又回不去的地方。成为了当下很多人的心向往之地。如今乡村的建设如火如荼,那么怎样的建设是最合适宜的,确实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