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樊登里面听书,选了一本《不吼不叫》因为这本书名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听完很有感受,需要记录分享下。
本书份分3各部分,第一部分理解吼叫,第二部分减少吼叫的日常策略,第三部分特殊情况。
理解吼叫,告诉我们吼叫是很常见的行为,基本每一个家庭都会出现。或多或少。吼叫有必要的时候,当孩子有生命危险的时候,我们吼叫是必要的,例如孩子跑马路中间,车来了;哥哥给小宝宝喂糖豆等;其他吼叫可能没必要,但是却处处有,为什么呢?原因一是遗传,家庭原生环境习惯而来,爷爷吼爸爸,爸爸吼你,你吼你孩子。原因二
睡眠不足,人睡眠不足,情绪更容易失控,原因三爷爷奶奶带孩子常因为体力不支,吼叫孩子的行为。原因四是心理升级。例如看见随地乱扔的鞋子,想到为什么总是你来收拾尾巴,家里其他人都不分担,进而认为都不体谅你的辛苦,当初怎么瞎了眼找这么个老公,这样的日子没法过了。。。原因五没有自己的时间,一切为了家人,为了房子,车子,孩子。就没有自己的时间,自己爱自己的行为。容易烦躁焦虑,而导致发泄在孩子身上。原因六迁怒于人,因为在其他事情不顺心,而吼叫孩子。
吼叫的后果是什么呢?孩子会恐惧,和可能满心怨恨。孩子不会收获到爱与改正的能力。如果孩子感受不到父爱,青春期容易上瘾,吸烟,游戏等,如果孩子感受不到母爱,青春期容易叛逆,与父母对着干。
那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不要一直自责,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承认自己做错了,意识到需要改变就可以了。过分自责只会让下一次仍然这样,而避免了自己主动改变。
这是对我有惊醒的一个点。陷入深深的自责,除了攻击自己,还会逃避不要寻找方法,下次依然这样自责,陷入恶性循环只会自己更加不喜欢自己。没有什么好的改善。
还有一个点:我们常忽视的点,外部触发器。回想下,很多情况下我们因为同一件事情大发脾气,进而导致家庭氛围一直紧张。例如乱扔的鞋子,散在地上的衣服,厨房里面成堆的锅碗瓢盆等等。我们应该沟通去避免这个触发器一再的点爆我们,记录,观察,提前减少这类情况发生,真的发生,改变我们的想法,而不是一次次一点就爆。
其次,带上气质的眼镜。分别有9个纬度。敏感度,活动量,反应强度,适应性,情绪本质,接近或者回避性,坚持度,规律或者节奏,注意力分散度。
父母和孩子气质不一样,易出现不同意见或行为,根据孩子的气质,调整自己的期望,协调亲子间的相处模式,就会更少生气。把握住一个核心:父母定基调,但是给孩子自由选择的弹性空间。
具体行动步骤
1追踪你的吼叫,记录事件,你的反应,你的回应,后续情况,相关的气质,你的评估。
2自我同情,不要找借口,承认错误,承认自己的不完美,不要苛责自己,改变习惯是很难的,不要期望一夜之间彻底改变
3abcde法则 自问,呼吸,平静自我,确定孩子的需要,同理心。
管教的4c法则
沟通,选择,结果,链接。
这个明天详说。今天先记录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