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35岁,英语专业本科毕业,新一线城市,十年工作经验。
前六年在培训行业工作,换过三个东家,辞职原因是不喜欢培训行业,但再次应聘,最终录用她的还是培训机构。
后来,家人联系国企文职类工作,这次干了四年,因为环境压抑,事多钱少,和领导关系一般,也辞职了。
Ada说,毕业之后,就是迷茫之始。
不知道自己想干嘛?能干嘛?
频繁跳槽使自己越来越没有自信,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Ada离开培训机构主要是因为作息时间和自己的小伙伴不合拍;另外就是行业不规范。那时的她心心念念就想着要跳离培训这个行业。
进入国企的Ada是兴奋地,她终于可以摆脱自己不喜欢的培训行业,而且可以朝九晚五的工作了。
看上去,Ada似乎很清楚自己不喜欢什么,以及她想要什么,国企的工作解决了作息时间,也给了她稳定感,于是她在这里工作了四年,这也是她最长的一份工作。
如果她还在国企安安稳稳的上班,她也就不会来找我,也就不会有这个故事。
国企的文化让这个热爱自由的女生倍感压抑,她的工作量大工资不高,担心工作失误造成她精神紧张,她不会和领导融通关系,她在单位表现平平。
她再一次勇敢的裸辞了。
勇敢的辞职,并没有使她自信的走向新的工作岗位。Ada更加迷茫,她开始对所有的事情都不感兴趣。
要知道Ada上学时,就非常喜欢服装时尚,以及与艺术有关的一切。毕业后对服饰色彩搭配饶有兴趣的她还参加过培训,老师说她对色彩的敏感度极好。后来她和家人沟通过,想从事时尚编辑或者在美术馆工作,但都被家人以不好就业为由否定了。
Ada觉得兴趣和自己的专业无关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情。
于是,非常在乎家人意见和他人评价的她,就此作罢。
可以看出,Ada有她喜欢的事情,她对艺术类很感兴趣,对色彩搭配也有一些天赋,但她仅仅停留在底层兴趣的层面,要知道,兴趣可是分层级的:
最底层的兴趣,就是感官兴趣,我们常说的喜欢听音乐,看电影,喜欢健身都是感官兴趣。
自觉兴趣是第二个层次,通过自我内驱力控制,主动寻找学习资源。例如:喜欢健身,自己在网上搜索健身知识,科学饮食,坚持锻炼。
最高层次是志趣,具备非常稳定的内驱力,自我认同度极高,能主动分享和进行价值链接,找到兴趣兑换的平台,激励兴趣成长。例如:不光坚持健身,还经常分享科学健身常识,加入社群,影响更多人,主动链接资源,激励自我价值。
Ada对艺术类的兴趣,还没有锁定具体的方向,艺术的范围太广(花艺师、插画师、新媒体设计师、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广告设计等等),而且对艺术类的兴趣也仅仅停留在感官兴趣与自觉兴趣之间,一直没有进展而默默待在原地。
所以想一想,我们很多人是不是和Ada一样,想的太多,做的太少,遇到点儿困难就败下阵来,没有决心和困难对抗一下呢。另外,兴趣的精进也并非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很多斜杠青年就是不满足于“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例如:一名医生,也是心理咨询师,还是健身教练。所以,ada完全可以利于业余时间钻研她喜欢的艺术类事务。
当对喜欢领域关注的更多,了解的更深,能力更强,实际上我们也就找到了突破口,就可以考虑可否进入了?
回到Ada的问题,如果说她的兴趣是艺术类的,比方说,想去美术馆工作。
那么,我的问题来了,你有去美术馆做些职业访谈吗?问问美术馆是个什么样的工作环境,都有什么岗位?这些岗位都是做什么的?需要什么核心能力?这些岗位的发展空间和晋升方向,以及薪酬福利情况呢?有了解这些吗?
然后再对比,这样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以及职业回馈是我想要的吗?
答案如果:是,那我从何岗位切入最合适呢?
搞清楚这些,如果你还满怀热情,是不是就该为这个岗位需要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做一些准备了呢?培训、学习、链接资源、寻找机会进入。
职场上有各种各样的职业,如果真的是没有兴趣的工作,大可以跳槽转行,潇洒的挥一挥衣袖。
但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能力不够,实力不强,走到哪儿,也一样灰头土脸,仓皇而逃。
不要说,家人不支持你,那是因为你做的不够好,遇到障碍你若能跨过去,你就能得到成长,人总是要自己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