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情绪笔记:
事件:和爱人、朋友一起去南海观音山,山路盘旋而上,空气清新,好久没有这样和大自然亲密了。席间喝了汤,汤里面有点客家酿酒作为料酒,爱人当下就不愿意了,反反复复问:待会儿是醉驾吗?他的朋友说:怕什么,没事的。
情绪:愉悦、开心
内心需求:
1.每个月一次爬山,亲近大自然,去自然中找寻能量。
2.席间,每个人的性格展露无遗。爱人是乖小孩,稳重规规矩矩的;他的朋友豪爽大气,不受约束;每个人都有优缺点,看你从哪个方面,哪个角度去看罢了。聊得来,欢欢喜喜的,就好!
3.爱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我看到了,另一个自己——喜欢安稳、稳定、稳重的自己,原来在选择另一半的时候,其实也就是在寻找另一个自己。
12月22日情绪笔记:
事件:寒风中,苦苦寻找自己躲起来的(还是那么想要跳楼的学生)将近一个钟。打电话询问他家长,反被家长骂。后来事情终于结束后,行政教导主任怪罪于我说,我第一时间不应该打电话找家长,让家长那么快知道这件事情。我又委屈又无奈,我是找不到孩子的时候才打电话给家长,问问他孩子有没有趁着中午放学的学生偷溜出去回到家。
情绪:委屈、激动、平静、感恩
内心需求:
1.这个特殊的问题学生是来修炼我自己的成长,感谢他的存在,我很理解他的处境玻璃心脆弱,自尊心强有极度渴望爱,于是会做出一些很偏激的行为。
2.让我无法理解的,是家长的责骂和行政领导的责备,我觉得问题不在于我,但是后来想想他们有自己的立场,如果这个家长会处理夫妻、亲子之间的矛盾,他的孩子也不至于这样。所以我原谅了这个不懂得尊重的她,因为她的孩子也是这样的。
行政领导第一时间,不是想着解决问题,而是担心自己的“乌纱帽”,这也不奇怪。
3.下一次自己遇到问题,更要学会冷静分析,保护好自己。像副班处理事情,轻松又讨好,把所有人和事都夸一遍,周全。也可以学学。
12月24日情绪笔记
事件1:下班后,跟同事一起参加聚餐,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他们所谓的小团体。6个年轻人的群,群里喊一声,就会召集所有的人。后来结账时,我让他们把我拉进群,好发红包AA给他们,结果群主不愿意,当时我的想法很平静,也能理解,于是转帐给我比较好的同事,让她转交给他们。
情绪:有一点点失落,紧接着是理解和平静。
内心需求:
1.在群体的相处中,谁不愿意自己是个受欢迎的人呢?不拉我进群并不代表他们不接受我,而是这个私人的群可能有很多小秘密,不想让我知道,我也无意去了解,理解了他们的想法之后,我也很平静。
2.再者,我也不想参加小团体,本来工作杂事已经够多了,还要费尽心思弄政治,算了吧。
3.饭桌上可以觉察到每个人的需求,你能发现6个人的小团体当中也会有三三两两的分叉。教师这个群体,去到哪儿都一样,心胸比较狭隘,由于眼界窄,所以也会斤斤计较起来。其实,自己在看待这件事的眼光是这样的时候,我也是这样的人。怎样才能让自己更大气呢?在不同的环境下修炼自己,这也是目前的环境给予我的财富。
12月26日情绪笔记
事件:加班,线上家长会到晚上8:00多,才吃晚饭。会后,有家长10:00点多不间断发10多条微信过来询问说,孩子的习作很差,之前的班主任语文老师会自己写好,让孩子抄和背诵习作。家长接着提出异议,让我在周一再帮她的孩子再改正习作。听得出意思,实际上是让我帮她孩子再写习作,孩子可以直接背诵习作。
情绪:反感,觉得可笑,平静
内心需求:
1.我很明确知道,今天是双休日,工作已经占用了我的很多时间了,内心是拒绝的。在开完家长会之后,本着对工作负责任的态度,回复家长到晚上10:00点多。
2.在跟这个家长沟通中,我发现她的沟通方式是很单一的,使用的是微信,没办法更直接交流。我一再强调,可以直接打电话给我,这样的沟通方式更直接,更有利于解决问题。但是这个家长依然情绪化地不断地在微信当中发了10多条语音。而且她沉浸在自己的固有思维当中,认为老师就应该帮她的孩子写作文,然后让孩子直接背诵习作即可。我跟她解释说,每个老师教学风格都不一样,而且习作也不是背出来的。
3.我做到了自己该做的一步——解释清楚了,但她依然坚持自己的思考方式,所以这次沟通是无效的,而且在整个沟通中,她是带着情绪的,把孩子写作能力差,归咎在我的身上,没有帮孩子写习作。觉察到她这种情绪后,我也敷衍回答:好的。
4.有反感的情绪后,我迅速地意识到不能因为她的行为影响到自己的情绪。焦虑,那是她的事情。我作为老师,该改的习作我都改了,而写习作,不是我,是她的孩子,要分清楚事件的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