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本沉浸在嬉笑打闹,喧嚣和无尽的狂欢中,享受集体生活,喜欢被簇拥,被笑声,闹声环绕的感觉,一个人待着心里就是空空的,孤单的。
九岁时,我和小敏窝在大巴车的座位里,戴着同一副耳机听“另一个世界的声音”。那是我第一次觉得好安静,好安静。那是一次春游,去公园的大巴上,我和小敏坐在一起。同窗四年不曾熟知,偶然的契机与她幸识。她小心翼翼地递给我一只耳机说“你要听听看吗?我很喜欢的。”我满怀期待的等待着又会是什么神曲,燃歌,却没想到等来了一阵鸟鸣,然后是缓慢的旋律,宁静的小溪,缓缓的微风正好衬了初来的春意。后来听她说那种没有歌词的,震撼人心的歌曲叫做纯音乐。
窗外车水马龙,车内热火朝天,独有我和小敏好像格格不入,却又融于情中。这样,真好。
十岁,我和小敏已是挚友。我们总在不安宁的下课捧着一本书,慢慢读,偶尔读到感人之处,有感而发,在对方耳旁轻言几句。那时确实来到了另一个世界,旁人的吵闹形同虚设。我习惯这种感觉了,但偶尔还是有孤单的时候。
十一岁,我们一起写小说,把看到的想到的通通记下来。于是大多数时候我们是喧闹的旁观者。再回过头去看之前写的,便油然而生一种幸福感了。但凡去细心观察这个世界,才明白它分明是被温暖包围了:小区车下放着的猫粮,雨天为别人打伞的路人,为老人让座的少男少女们……这样,真好。我在安静中找寻美好,静下来,世界是那么的不同。你忙着和同学打闹,忙着在各大群聊里发表言论,这又会错过些什么呢?
十二岁,我局促不安地揣摩我的新同学,打量我的新教室,计划我的新生活。
没变,没变。
我枕着脑袋如是想着——我那时坐在教室的最右边,整个教室被我纳入眼底。他们一个个脸上是天真美好的笑容,还是喧闹着,但我用一颗安静的心去看他们,我只觉得,幸福,温暖。这样,真好。
一个人的孤独是表象,让自己静下来,给自己放空和观察的空间。安静是一种生活态度。我停笔,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淡然地走进这个世界。这样,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