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秦木子
1
最近,关于全职主妇的议论成了网络热点。读了侯师《全职主妇更怕自己孩子看不起自己》和凌师《全职主妇的尊严问题最后还是归结到银行账户》等大作,主旨都很明确,钱是第一位的,即使在家里,在婚姻里,谁挣的钱多,谁就有尊严,有地位,否则,什么都没有,甚至连亲生的孩子都会看不起自己的母亲。我相信,今天,身处商业社会的人们,持这种观点的不在少数。但,我却不这样看。
钱固然重要,但婚姻的基础是爱情。在婚姻里,首先谈的是爱,而不是钱。因爱而缔结的婚姻,符合人们长期以来对婚姻的期许和实践。人们之所以大费周章,慎重又隆重地缔结婚姻,就是要通过婚姻这种模式,这种具有法律效力的框架,把彼此的爱装进去,固定下来,从而保证风雨无悔,白头偕老。
因爱而缔结的婚姻,是一个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平等互爱,并无主次之分。如果一定要分出主次,只能说婚姻双方互为主次。因为爱你,所以喜欢做你高兴的事。如果不是这样,说明你遇人不淑,没有搞清楚状况。
2
在中国,家庭财务一般都是由妻子掌管的。丈夫的工资、奖金都须及时上交妻子,由妻子分配,留出生活费,孩子教育费,父母养老费,剩余的存进银行。这些细节,无论在现实生活,还是文艺作品中,都屡见不鲜。
尽管目前人们的观念已有很大的变化,婚姻不再是相爱的人在一起的唯一模式,相爱的人可以选择结婚,也可以选择同居。在一起的形式的多样化,提前让爱情进入了日常生活,延长了相互磨合、交流、思考,以及最终选择的过程。表面看似随便,其实对爱情提出了更深入细致的要求。彼此爱得到底有多深,是否能够给对方幸福、快乐,是否能够为对方牺牲自己,等等,所有的爱情誓言,在这一过程中都会得到逐一验证。经过了这一过程的检验,最终仍然彼此相爱,离不开对方,从而选择婚姻,这样的婚姻,真爱的含量更高。比起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一恋爱就结婚,或者先结婚后恋爱,更理性,更有幸福保障。
爱情进入日常,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钱的问题。尤其对于平民家庭的青年,还有供楼的巨大压力。因此,能够一路过关,最终缔结婚姻,当事人的三观,尤其是对于金钱的理解和使用,相信彼此已有共识,取得了深度默契。
钱不是问题,或者说用钱能够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经历过一些风雨,彼此是否仍然相爱才是主题。爱一个人,就是爱TA的一切,包括颜值、身体、三观、财务状况,以及TA的家庭。在此基础上缔结的婚姻,彼此是一个整体,分不出你我,更没有贵贱不同。在面对一些重大选择,比如更换职业、生小孩、投资等等,当以家庭利益最大化为前提,而非只顾个人的升迁得失。
3
结婚与生育,几乎是一个连贯动作。否则,用不着大动干戈,耗费巨资,昭告天下,经历结婚那么多繁文缛节,同居就好,两个人,想去哪去哪,更多添一份不为人知的浪漫和私密。情到深处人孤独,一分一秒也离不开彼此,不离开还不行,还要造一个爱情结晶作为见证,因此,宝宝来了。二人世界加多一个定位,三足鼎立,呵呵,似乎更妥妥的。
宝宝来了,自然需要有人照顾。外公外婆是首选,其次是爷爷奶奶。如果他们都抽不开身,或者有的初为人父母的青年眼界高,觉得双方老人都不适合带自己的宝宝,请保姆更不放心,因此,只好自己带。家庭主妇或者家庭主夫,二者必选其一。哪位出马,更有利于宝宝的身心健康,生长发育,当然是宝宝的妈妈。也有丈夫回家当奶爸的,不过比例小一些而已。
现代幼儿教育专家们,已从各方面阐述了妈妈对于宝宝的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人都不可取代的。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生育期间,妈妈回家陪伴宝宝,已是越来越多的有责任心的父母,即婚姻双方公认的最佳选择。家庭主妇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既要有爱情,还要有爱心,关乎到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关乎到下一代是否输在起跑线上,更关乎到国家民族的未来。
4
举几个身边的例子。93年,受全国性下海奔东南沿海风潮的影响,我的两位大学同学,两个新婚不久的家庭,分别从湖南和湖北的国企辞职,奔赴广东,同在一家港企工作,95年前后都有了小孩。
湖北刘军的太太王丽雅怀孕三个月就辞了工作,专心在家养花弄草,调养身心,做胎教、陪宝宝,料理家务。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为即将出世的宝宝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刘军跳槽到一家美资企业,并第一个买房。每天回家,听妻子讲述宝宝的一举一动,享受可口的饭菜和妻子浓浓的爱情,刘军的潜能被彻底激发出来。下班后,在别人忙于喝酒、K歌、打牌等各种应酬的时候,他总是按时回家,和妻子一起吃饭,然后洗碗,接着去散步。八点钟,妻子开始看剧时,他躲在房间恶补英语。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可以与老美对答如流,填写各种日报、总结。两年晋级到中层管理者,五年后抵达中方人员的顶层,工资是一般同学的十倍以上。
如今,在广州买了三套房子;儿子阳光帅气,南京大学毕业去英国留学,喜欢组织、参与各种科研、兴趣活动,没毕业已在伦敦找好了工作。儿子每天再忙,也要跟父母视频几分钟,分享开心的事情。刘军仍然负责上班挣钱,交给妻子管理。妻子继续当全职太太,负责理财,房子出租,开车回老家看望双方老人,游遍各地山水,拍照,制作各种音乐影集,发给至亲好友分享。是大家公认的幸福家庭典范。
刘军说:“谢谢老婆,一辈子,把我和儿子照顾得妥妥的。”
王丽雅说:“谢谢老公,挣钱养家辛苦了。”笑笑又接着说:“虽然几十年我没挣一分钱,但我节约了不少钱,省的可是纯利润。”
另一位湖南的任小高和妻子张红。任小高出自县城干部家庭,贪玩,兴趣广泛,年轻的时候尤其喜欢篮球和吉他。张红在国企长大,从小立志做工程师,总工程师,因此,工作非常认真,执著。生完小孩两个月就恢复上班。每天加班到晚上十点以后,孩子只好交给姥姥姥爷带。90年代末,与同事合伙开厂,更是忙得天昏地暗。即使在儿子高考的日子,她也抽不出时间陪他。儿子上了一所普通大学,毕业后送去美国留学一年。按张红的说法,儿子的性格完全像任小高,懒散、随意、没有什么追求。按儿子任志华的说法,他是野生的,一开始就这样,现在已成年,想改变很难。
张红发愁儿子的工作,一年之内,找关系为儿子换了三次工作,每次干不到三个月,最后只好收在自己麾下。任小高一直在外企做产品开发,五年前被张红强行抓回自己公司上班。如今公司已有员工六百多人,年销售额近两亿,在业内算小有名气。但张红仍然很忙,每天晚上十一点后才能离开公司,儿子和丈夫进入自家公司后,她又多了一项任务,就是时刻叮嘱丈夫和儿子认真工作,很怕他们出什么篓子,给股东们诟病。
张红最羡慕王丽雅,一辈子轻轻松松,潇洒随意,不缺爱情和亲情,五十多岁的人,还驻颜在三十岁。自己辛苦几十年,为了一份家业,拼尽全部精力,头发雪白(每月染一次,否则会吓死熟人),但丈夫和儿子并不买账,很烦她这个话多又强势的工作狂。
另一位高中同学叶琳,89年重点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在西安某中学教书。丈夫是她的师兄,研究生毕业在大学任教。91年生了个女儿,休完产假就上班。叶琳从小就是鹤立鸡群的优秀分子,走到哪里都是第一。工作了十三年,已晋级为特级教师。但当初中生女儿被另一所中学的老师判定为问题学生时,她立即辞职,回家陪女儿。先换学校,然后天天接送,帮女儿完成作业。按她自己的话说,只要是女儿会的,重复性的作业,都由她代写。
忙乎了五年,女儿高分考进了北大,两年后去欧洲做交换生,毕业后去美国留学两年,现在在纽约工作。女儿上大学后,叶琳把自己的育女经写成一本书,畅销了近十万册。受此鼓励,开始狂写博客,累计粉丝三十多万。前年又开始玩自媒体。
叶琳现在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做早餐,七点钟送教授丈夫出门上班,然后开始写作,九点半去大学室内游泳馆游泳,十一点半回家做午饭。饭后午睡到两点半,然后读书,上网与粉丝互动。晚上美容,呵护自己,与丈夫外出会友、散步。隔两月去看望一次双方父母,寒暑假带丈夫旅游,一年去一次美国与女儿小住。
叶琳说:“我现在是标准的家庭主妇,但我觉得很快乐。”
5
职业无贵贱,但结果和从业体验却因人而异,取决于个人的心态和三观。婚姻里比的是爱情而不是谁的钱多。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观念、使用的商品等等都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除了公务员、国企职工的工作相对稳定,大部分人的工作都是碎片化的。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今天在广州,明天可能去了北京。因此,大部分人从事的工作,只是养家糊口的“工具”,与传统意义上的事业已相去甚远,并无终生追求的价值和机会。
现如今,与人聊天,或刷朋友圈,问别人在干什么事业,一定会吓死一大片宝宝。眼花缭乱,迷茫无助的众生,犹如在大海上求生,能抓住一块碎木或稻草,得一时心安和快乐,已是万幸,说什么理想、事业等崇高的话题,就是给大家添堵,北京话叫找抽。
因此,干一份工作,领一份工资,并不等于你就有了事业,可以站在崇高的顶端,俯视左邻右舍,俯视你的配偶。你如果强行这么做,那也没什么,最终你只有跟自己呆着,自己玩自己,因为你病了,病得不轻。
婚姻只是两个喜欢的人在一起,组建一个最小的团队,抱团取暖,共同向生活开战。谁主攻,谁打援,谁挣钱,谁花钱,需要相互商量,以家庭的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前提,而且战略战术需要因时因地不断调整。
确定了的事,就全心全意做好,取得苦中做乐,欢天喜地的效果。即使效果不理想,总结经验,调整路数即可。在任何情况下,对自己选择的事情负责,是做人的最低限度。千万不要后悔,不要把责任全部推给对方。对方跟自己差不多,也只是一个软弱的个体,不具备翻天覆地的超能力,这个情况你一开始就是知道的。
夫妻是爱人,更是战友,是生死与共的人。只有相互喜欢、尊重、赞赏,同心同德,才能搭建一个幸福的家,穿越风雨人生路,享受到不多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