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6日
很久没写了,决定重新开始,每天花上5-10分钟写写自己的新收获、新认识、新发现。
昨天临睡前,学习了《师训微课》的“优秀的课程设计”,老师提到一个重要逻辑:只有明确教学目标和身为教师的价值认可,谈课程设计才有意义。这当然明白,究竟里面提到的价值认可是什么?课程设计一般可以怎么设计,其实我都是模棱两可的。可是经过昨晚茅塞顿开。
教育价值观无非有两种——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前者重视成绩、知识技能的学习效率和落实问题,偏向于当下的效果;后者重视创造力、好奇心、学习兴趣、学习力等影响比较长期的素质。很多家长、老师希望都能同时兼顾,然而遗憾的是做不到——教育不能太贪心,既想要基础扎实,又想要学习创造力和好奇心,做不到。所以要想清楚,是为了短期出效果,还是为了孩子更长远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创造力。
所以总结起来就是说,教师要掌控学习结果,保证学生掌握知识,代价就是牺牲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兴趣;想要保护学习兴趣,就要一定程度上牺牲学习结果。同时我还知道了,要在孩子拥有一定程度的自控力和学习力,进行快乐学习、兴趣学习、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才更有意义。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就整个课程而言,某一节课可以强调基础扎实,某一节课可以设计活动让孩子们更多参与到“得出结论”的过程。我个人认为,作为中国的老师,从市场角度来说要满足家长需求——提分,必须要具备短期内提分的教学能力,这是安家之本,也是切中当下家长的认知需求的。更高的层面,作为个人理想和教育情怀,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还没有特别大的应试压力的时候(除了6年级),我更希望去教给孩子们“如何获取知识”、“如何观察、发现、类比、联系然后得出结论”,希望孩子们能够对学习感兴趣,对知识是有好奇心的,对如何得到结论是有自己的创造想法和尝试的。所以我决定在接下来,在我的一个三精进(周五下二)和四志高(周五晚上)的班实行“素质教育”,也就是一定程度上牺牲课程进度,降低课程难度,在presentation上花更多的时间,让孩子们学会调用之前学过的东西,去理解新知识,总结新方法、新规律。然后在此基础上,我再去总结新方法,让孩子们去练习,并通过小组讨论,让孩子们去互相讲题,最后代表来讲解题目。(如下图)
我还学习到了两个经典的基本教学法:ppp教学法,和,剑桥CELTA lesson framework。
其中ppp教学法是presentation——>practise——>production,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老师的讲,备课的时候重点备如何讲得生动有趣,传授一个模板、模式给学生,学生们按照这个模板反复刷,达到较好的掌握效果,教师掌控感也比较强。
而lesson framework教学法是:引入—>输入语言教材—>老师传授新知识—>控制练习—>开放式练习,不断引导学生去联系旧知,激活好奇心,思考和总结结论,而不是由老师来去抛出结论。这里面需要的时间必然更久,练习到的东西也会更少。
虽然不能兼而得之,但至少做了老师2年了,终于有一点属于教学上的框架性的东西在脑子里了,知道接下来备课,我想要孩子获得什么(知识的高效掌握与训练,还是好奇心与兴趣的激发),以及对应的教学设计和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