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
【感悟】
俗话说:“正人先正己。”本章里孔子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孔子把“正身”看作是从政为官的重要方面,是有深刻的思想价值的。此文与【12.17】大意相同,请重温【12.17】
【13.14】——政事要家喻户晓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冉有从季氏办公的地方回来,孔子说:“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呀?”冉有说:“有政务。”孔子说:“只是一般的事务吧(大夫之家只是事务)?如果有国政大事,虽然现在朝廷用不着我,我也会知道情况的。”
【感悟】
朱子《集注》:“礼:大夫虽不治事,犹得与闻国政。是时季氏专鲁,其于国政,盖有不与同列议于公朝,而独与家臣谋于私室者。故夫子为不知者而言,此必季氏之家事耳。”
孔子晚年归鲁,年事已高,心境沉静,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易经》和编修《春秋》上,因此基本不问政事。此时弟子冉有、子贡等人已经出仕为官、受到重用。
有一天,冉有在季氏府中议事到很晚才结束,他匆忙赶到孔子家中问候。孔子问他道:“你今天怎么这么迟呀?”他回答道:“有政。”这段时间,执政国卿季康子越来越胆大妄为,他架空鲁哀公,自己擅权专政……鲁国上下被他闹得乌烟瘴气!冉有是季氏家宰,这是一个相当于大内总管的角色,但是他不仅不能约束季氏恪守礼制,反而整天和季康子混在一起,帮助他出谋划策、四处奔走。所以,孔子听他说因“有政”而搞得这么晚,提醒道:“你和季氏整天忙的根本不是‘政’,只能算‘事’!我现在虽然足不出户、不问政事,但是国有政事,我还是有所耳闻的。”
对于名分问题,孔子向来都很较真,因为这关系到礼制大体,所以他一再强调“必也正名乎”。 尽管季康子当时已经完全掌控鲁国的军政大权,以家“事”代国“政”,但是孔子仍然坚持国政家事的名分,绝不含糊!
孔子虽身不在朝,但心仍牵挂着祖国的安危。 范仲淹的“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确是悟得孔子真意。 而梁启超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则把天下的事交给了全体国民来承担,大大地发展、推广了孔子的思想。
作为政治家的孔子对政治有着很强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听松涛者,知山之高远。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与福气,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百余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