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给大加分享一下,我看过的一本书《学习之道》作者叫芭芭拉奥克利是一个美国作者。
这本书讲的是学习方法。我只能说我看这本书吸收到的东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有所启发。
作者芭芭拉小的时候,数学成绩很差。因为他的小学数学老师很凶,所以他就跟老师对着干。他把数学看成是洪荒猛猛兽。
也许大家把数学看成是众科学之母,但巴巴拉就觉得数学像是凶恶的继母也就是后妈。所以他中学的时候理科,几乎门门都挂科。
还好他的语文、历史、社会学学得好,拉高了成绩。高中毕业后他就送被送去服兵役了。
在军队里因为她的语言能力好,就被送去学了俄语和拉斯夫语,果然也是如此。她把俄语讲得跟母语一样溜。她还在军营里混了个陆军少校的军衔。
后来也因为他的理科差被送去学了一个通讯信息的培训班,最后他是以垫底的成绩毕业的。这时候他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职业生涯。
服兵役结束后,他只有一门俄语,拉斯夫语和一个文科的文凭。在美国这样一个国家也只能算是一个二等公民,拿中下偏低的收入。还好,服兵役结束后会拿到一笔钱,可以用这笔钱来参加学习,重新构建自己的大脑。
刚开始也是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直到后来他发现一些学习技巧并且实践。
让她拿到了电气工程学学士、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硕士、系统工程学博士的学位、还有广泛的学术背景,物理学、电磁学等…越往上学就越学得好。几乎科科优秀。
讲这个作者芭芭拉的人生经历只想表达一个观点:
人人都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然后逆袭。
你要相信你自己也可以的。
人的大脑有两种思维运行模式,一种是专注,一种是发散。
打个比喻吧,一只小鸟在天空飞翔,他要集中精力搜寻地上的谷物寻食,这是专注。同时还要警觉身边有没有被老鹰盯着,自己会不会被吃掉,这是发散。所以这两种大脑的模式是我们在进化的过程中与生俱来的。
我们工作活动学习的时候,这两种模式经常在来回切换。但发散会更容易跑出来,有时候你一恍神,那就是发散思维献身了。放任他的话,他甚至可以上房揭瓦,非常活跃,上蹿下跳。
而专注呢?跟注意力有关,当你把注意力集中在某样东西上,然后轰的一声专注模式就开启了。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手电筒发出的光。你打开开关,富有穿透力的光柱就打在了你关注的目标上。
专注思维可以让我们想得深,想得远,有逻辑性,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缺点是容易走老路,在原有的思维里难以突破。
发散思维是大脑在轻松的状态下,弥漫在整个大脑之中的一种思考碎片。
这时候灵感更容易闪现。但这种情况也是需要建立在专注模式开拓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发生的。不会无中生有,凭空产生。
了解大脑的这两种运行方式,对我们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可以集中注意力让自己专注。在没有头绪的时候,或者思考到困顿头痛的时候,让自己放松一下。
散一会儿步、打个盹、或者唱一首歌、冲个凉、再重新集中注意力和思考做这件事,这样效率会更高。
就像爱迪生在做科学实验的时候,也是经常会让自己打个盹或者眯一会儿的。然后再继续专注的做,这样更容易产生灵感。
记忆力,也有两种运行方式。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短期记忆,通过时间,间隔性的复习记忆,或者通过深刻理解和运用实践,加深记忆,这样也可以实现长期记忆。
记忆力好的人通常说的是短期记忆。
这样的人也需要反复记忆,不然很快就会忘,这是大脑的运行法则。你得了解和接受,没办法。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记忆技巧来训练自己,让自己在记忆这个事情上事半功倍。
可以尝试用关键词回想串联组块,这个方法来记忆。
你可以回想一下,当我们看完一部电影,一篇文章、一本书的时候。合上书页让自己回想一下,脑海里是不是只有一些关键词或者一些片段。
并且是不怎么连得起来的,零散的、零碎的,缺少了连接性。当你想把看过的文章或看过的电影从头到尾讲一遍,讲给身边的人听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讲的很零散很凌乱。
很难有逻辑很连贯的复述出来,如果你没有训练过自己的话,基本都是这个样子的。
就像你写一篇文章,你写出来之后你要重复去读,然后修改它一样的一样的道理。
因为我们的记忆细胞在大脑的前叶额皮层。里面有很多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可以很活跃也可以很呆板。
我们动脑子思考回想的时候,前叶皮层会给神经通络发出信号。
这个过程就有点像章鱼,把触手伸向他周围的四面八方,去拨弄那些正在关注的东西。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把这些东西来连起来组成或者串成块说出来或者写出来。它就会记得很牢固了。
因为大脑喜欢有关联性的、有逻辑性的、有层次性的东西。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阅读是不怎么费脑的,很容易。抄10遍单词也很容易,也不怎么费脑。只是废时间最后还是记不住。
所以为什么有的人抄10遍100遍也记不住。为什么有人听一首歌,天天听,他也唱不出来,也记不住歌词。
因为他没有刻意的让自己去记住它,刻意的训练自己。把它重复,复述出来把它拿出来用。
因为只是听是没有真正动脑,没让脑子动起来。所以我不建议快读和快抄。
关于能力错觉和认知错觉这两个概念:
能力错觉,就是我们有能力做到的事情,因为没有刻意的去练习,结果做不到。比如我们经常听一首歌,以为自己会唱,结果不让你看歌词你就唱不出来。
我们经常经过菜市场,回来问你今天芹菜多少钱一斤?你却说不出来。所以一切看起来好美好的结果都是需要刻意安排刻意练习的,就像电视剧的每一个情节都是导演和编剧刻意安排好的。
认知错觉就是我们什么都知道,为什么还过不好这一生。很多大道理我们都懂,但是没去做好,比如我们知道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但总是没有投入全身心去做,所以破认知错觉的关键是行动,行动才是真认知。
新的记忆容易建立在原有的记忆基础上,你记的东西越多,你就更容易记住更多的东西。因为很多东西都是有关联性的。
大家可以多探索和尝试训练自己的大脑。但重要的是间隔性的反复梳理、记忆输出、实践应用分享、都可以帮助锻炼我们。实现长期记忆、应用自如、随时调用、举一反三。
记忆只是手段,我们的目的是应用和创新。
关于习惯,我们分析一下习惯有哪些特征?习惯是有4个特征:1是信号。是给大脑接收一个信号,可以是时间地点或是一个呼吸一个念头。2是反映程序。一套熟悉的连贯的反应动作。3是愉悦感。我们完成这件事情可以让我们愉悦的至少不是很难受的。这样才容易形成习惯。4是信念,一个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心里有一个坚信的理由,可以长期的信念。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觉许多习惯我们是无意中形成的,但基本都是遵循了这4个特征。
比如只要大脑出现一个念头,一个信号大脑就像出窍一样。一套习惯性的动作,行云流水般,就完成了倒车入库这个习惯动作。
习惯性动作可以让我们节省脑力和时间,这个反应的动作有长有短,如一个习惯性的对路人的微笑,一个习惯性的看一看自己指甲干不干净。
长的习惯动作也有,如喜欢跑步的跑几公里的步,看几个小时的电影。
所以我喜欢说培养习惯和训练自己。不喜欢说坚持,因为坚持这个词听起来很累,充满强迫感,强迫自己坚持,如果是这样的话,迟早会坚持不下去的,只是时间问题。
当我们偶尔不能坚持松懈的时候,又会给自己带来挫败感,自责感,所以不要说坚持。
让我们培养自己的习惯吧,给自己1个信号。1个反应程序。1点愉悦感。1个信念。你就可以培养出好习惯来。
控制自己坚持会很消耗能量。最好是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变成自己喜欢做的事变成习惯。
说完习惯我们再说一下拖延,当拖延发生的时候,有些特征呢?
我觉有这几个因素,1.可能是我们恐惧我们将要做的事情不想面对,所以会拖延。比如每一次还信用卡的时候我都会拖到最后一天,因为不想面对那些数字。
2.那可能是我们觉得这件事不着急,所以拖延。比如想下班之后跑个步,但觉得不着急先吃个饭在跑,结果吃完饭之后就不想跑了。
3.是身体原因没休息好,没精神不想动,所以拖延。
总之拖延的结果可能是我们想做的事情必须要做的事情,结果没做好甚至没做。甚至形成了事事拖延的坏习惯。
拖延就像一个小恶魔,一不留神就会跑出来蹦。所以我们要小心,注意饮食和休息,保持好的身体状态,遇到想做的事,立刻做干净利落,行云流水。
就像你要跑步,你就马上去跑,不要说我吃了个饭再去跑,你吃完饭之后你往往就不想跑了。
充足的睡眠和运动,可以增强我们的控制力,回想一下早上起来的时候,精神是不是很饱满?是不是觉得自己的控制力很强?
关于重新构造自己的大脑,我们每个人大脑发育的情况都不一样,有的人可能发育的晚一点。有的人可能受原生家庭环境的影响。
但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重新够造自己的大脑,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认知。从新构造自己的生活行为和习惯。
换一种说法,也可以是我们每个人的原生家庭都不一样,不管你从小生长的环境带给你什么样的影响和伤害。
当我们成年后有自我意识认知自我行为能力后,都可以重新构造自己,构筑自己的生活,构筑自己的行为习惯,构造自己的大脑。影响自己的生活,影响自己的人生,改变自己,让自己逆袭,让自己的人生幸福。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成为我们想成为的人,能够得到我们想要得到的东西。
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
主动学习:我的理解是,自己主动和积极有目的性的、带着问题去学习。
比如我想知道有什么更好的学习方法,所以我去找到了学习之道这本书,并且主动的写了一篇读后感。
这样效果自然比被动学习好,剩下的还是要实践和接受反馈。
被动学习:我的理解是没有目的性的甚至被逼无奈的学习上课。这样的学习自然效果不好,就像以前在学校的时候一样,没有目标没有目的的学习,自然学成了学渣。
其实目标和目的可以自己设计的,但不要把目标当成目的。
比如有的时候老师罚抄10遍,他罚你抄10遍只是手段。很多同学会把抄10遍当成目标完成。但那并不是目的,咱们的目的是记下来,能够拿出来用。
当我们明确自己的目的后,是不是要思考有什么方法可以快速的实现这个目的。学习有方法,致富有捷径。
再比如有的人目标是一天读一本书,但再往深想一下他一天读一本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不能实现他的目的又有什么用呢?
如果我们读完一本书之后不能输出、没有自己的作品、不能拿出来用、或者不能把自己刚学到的内容复述出来、拿出来分享拿出来实践接受反馈、那么我们读再多的书,最终也只是成为一种自我安慰,自我慰藉。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比如莫言,如果他没有作品,他不可能拿到诺贝尔奖。他读再多的书也没有用,人生就像大海里的船,没有目的永远也到不了终点。人生就像射箭,没有箭靶,射出去的箭就没有意义。
最后欢迎大家评论反馈,发表评论可以锻炼大脑思维逻辑反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