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欢当年的《便衣警察》插曲,成了《三叉戟》42集电视剧的主题。而也因此打动我,周六周日没出门,一气呵成看完了。
剧中年代大致和我半生经历吻合,我抱着儿子唱完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后,就奔赴了澳洲,那是三十三年前,如今我的年龄已经超过了戏中三位“老”警察。
这部戏中涉及的各个时代标志场景我几乎都经历了。跟着三位老师傅学习的小吕,阳光勇敢,单纯无社会经验,智商情商还都很高,演得恰到好处,符合我们警校学生特点。
全剧笑点和泪点很多,第37集两名身经百战的老警察,怒怼纪检委“审查”,痛快淋漓,也催人泪下。
看到“老三位”最后那辆破面包车中情绪高涨的唱着,金色盾牌,热血铸就…,把全剧推向了高潮。也让我回想起刚去澳洲,开车大卡车送货,路上,激励自己的就是高声的唱,历尽苦难痴心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真的让我感觉热血沸腾,同时热泪盈眶。
不得不说,以陈建斌领衔的几个演员,演得都非常到位。
江湖大哥董虎形象令人深刻。仗义,讲“规矩”,有原则,对于自己兄弟关爱有加,散伙时也不忘把钱和产业分给兄弟们。符合那个时代特点。同样对女儿有着深厚的慈爱,几度让人黯然泪下。
戏中还有一个重要配角,花儿,不仅具备江湖大姐的风范,还是在几次三个老警察哥们之间信任危机时刻的调停人,对棍子的一往情深,侠骨柔情,让棍子这样一个天不怕,地不怕,领导也怼的汉子,在花儿面前也是真的没脾气的服。
郭局形象非常让我喜欢,内心善良,有水平,有原则,同时还富有人情味。对于“老三位”既疼爱有加,有时甚至网开一面,但也不纵容不放任他们的纪律涣散的小毛病。关键时刻,谆谆教诲,大胆任用,是个好领导。
楚政委可能是剧中最特殊的一个角色。又可笑又可恨。一会儿左派教条嘴脸,一会儿又真的关心三位冲在一线的老警察。
单纯显得有点弱智似的夏静怡,让我感觉不是很好。尽管演得没什么毛病,但始终把她和海归联系不到一起。总得感觉很冷,情感木纳。
《三叉戟》虽然是警匪大战主题,但在新老警察在办案过程中的理念和价值观冲突方面,给人印象深刻。成功的演绎出六零七后与八零后九零后在时代浪潮下,形成的在观念和做事风格上,迥然不同。
《三叉戟》改编自公安作家吕铮的同名小说,这部小说曾荣获过金盾文学奖和燧石文学奖,还入围了茅盾文学奖。不过,据制片人马珂说,这部小说还没有出版时,他就买下了版权,打算趁热打铁影视化。因为“已经很多年没有看过人物质感这么好的故事了”。
《三叉戟》是一部刑侦剧,但是它并没有走“偶像化”路线,也可以说是反英雄主义,非常接近现实生活的经典。视角对准了40—50岁的中年人。
陈建斌饰演的崔铁军,年轻时是刑侦队的得力干将,可如今48岁的他,仕途不顺,虽然心有不甘,可也只能退居二线等待退休。
董勇饰演的徐国柱,抓捕经验丰富,破过很多大案、要案,可惜52岁的他,只能在派出所当巡警。
郝平饰演的潘江海,在他的审讯桌前,没有零口供的案子,45岁的他,却在想着辞职下海赚钱。这样三个曾经叱咤市局的“三叉戟”,如今都已经心气全无,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重回一线?更何况,他们三个人那些“过时”的破案方法真的能够破了新型犯罪案件?剧中给了完美的答案。
《三叉戟》里面有很多精彩台词和金句,值得回味。
想当年,迎风尿三丈。 看今朝,顺风泚一鞋。
国难思良将,家贫盼贤妻
自己拉出来的屎,还准备再吃回去。
好人坏人那是道德层面评判的事儿,不是法律层面评判的事儿
背头和喷子这俩孙子太孙子了,你那儿办案要缺人手,把他们俩带走得了!
我认识你们俩可真是倒了八辈子霉了,一人给我一刀是吧,我真两肋插刀了!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你是舍别人的孩子套自己的狼!
我是来当保安的,又不是来当孙子的。
我姓潘,三点水的潘,不是攀附权贵的攀。
我干了二十多年警察,还真有点忘了,当初为什么选择,这么个苦差事。我想了半天,终于想起来了,当警察,是我的理想啊。
他们单位可真行,除了奖金,什么都发。
经侦面对的可能不是穷凶极恶的亡命之徒,也不是以命相搏的极端分子,但却是更危险的没有硝烟的战场,经侦面对的不是生死危机,但却是对人性的考验。
如果这个世界上,只剩下人情、道义,这堵墙就千疮百孔
你说,是因为你这暴脾气导致的高血压呢,还是因为你这个高血压导致的暴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