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把这片给看了,其实我还挺喜欢的。先说女人吧,比起后期的《师父》里的赵国卉来,这俩女的都不是很有味道。一个媚一点,一个帅一点,可是都没有赵国卉那种又媚又帅的气息,媚是女气,帅是英气,雌雄同体,最为动人。觉得没有赵国卉有味道,还是因为女人戏份不太够,还得往俩人身上摊,形象没竖立起来。但是对待感情上,和这导演刻画的几乎所有男一男二,女一女二一样,都非常非常地执着,说一个我喜欢的片段。片尾洋美女迢迢赶来,柳白猿问“有事儿?”妹子说,“看一眼。” 我觉得自己再铺陈就没劲儿了,情到深处,也无非就是千里迢迢,只为看这么一眼,在姑娘这儿,算个事儿。
男的就不说了,反正就是打打杀杀,成王败寇那点破事儿,一个个还都劲儿劲儿的,不知道想干嘛。景色还挺好看的,肃杀,凄凉,破败,我们场子里,带我应该就五个人,一对儿男女,一对儿姑娘,一个我,影院又黑,看得我瑟瑟发抖,心想要是大家都在,我肯定不至于这么害怕,也不觉得这么冷。配乐上,爱用管风琴烘托气氛,乐器之王,万管轰鸣,还是能造成很强的心理压迫,也爱用钟,配乐也不是一直上,要用的时候再用,主题就那么一个,听上去觉得就得发生点什么。电影的音乐是有很强的叙事性的和画面感的,在片子里,电影的强叙事性很多时候都是依赖配乐多于画面的,一听那个主题,就知道,要出事儿。一听管风琴,就知道,是大事儿,电影的叙事结构上就很明显了。我看得时候老觉得这片和聂隐娘有点像,又有点不像。出来才恍然,像的地方在于都是极简叙事,废话少一句是一句,景色也爱麦田,破村,落叶之类,很有唐诗散淡萧条的意境。不像的地方在于,箭士更重规则,守规矩,重狭义,轻死生,其实是春秋的气魄,此外,箭士里,女人的刻画是绕着武人的理想来的,特点全是重情义,聂隐娘里,聂隐娘重的是感情,对女人都怀有极多的善意。当然,这些成天在江湖里飘的妹子因为没怎么挨过刀都非常地酷。
另外我得说一句,导演选女角的眼光实在是太直男了,有些镜头姑娘的姿势explicit得公共场合我都不好意思看,媚就媚吧,身段好就好吧,有必要这么着么?不这么着,是不是有点暴殄天物啊,直男们该不答应了。大概这也是片子让我觉得女人还是绕着戏里的男人转的原因之一吧。聂隐娘就不会,隔着帘子,看少年的爱人,看半天,话都不用说,感情在,也没有太多镜头有隐含的讨直男观众喜欢的意味。打戏的话,这片好看,聂隐娘太玄了,叮叮咣咣的,也不死人,也不流血,看得很开心,当然,都很写意,就是不知道怎么就倒了。
结束的时候,后排的姑娘说“哎呦,幸亏票价便宜。”我心里默默吐槽,还需要好好学习,才能觉得花出去的钱值了。我以前也不怎么看国产片,觉得没意思,好莱坞虽然烂片也大把大把,但是起码技术成熟,配乐可听,画面可看,政治正确,现在觉得,我是非常狭隘的,好好学习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