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看,小密圈早期是团队沟通工具,现在是公号和知识网红的社群。这跑在两个路上,前者是工具后者是社区。请问:成功的社区在哪里?
在这个时代旧的社区形态是不是已经完全不存在了?猫扑,天涯,西祠 … 这个名单上太多了。除了贴吧,永远有流量导入以及满足基于主题和兴趣的年轻人匿名社交(这可能是长期存在的需求)。我感觉在国内市场,存下的有体量的社区没了。知乎是新的社区,豆瓣Groups已经小众和略老态(需求还是有),再就是一直保持热度的“微信群”。
现在,小密圈如果作为社区,其对象应该是公号读者社区、知识网红的主题社区——这是值得尝试的市场但未经验证,以及“用户人群”本质属于公号和知识网红,不属于小密圈。
还有新的社群形态可以张罗吗,如上,这些可以继续:微信群的对应社区,知乎某特殊热闹主题的社区,贴吧某类特殊人群,游戏社区,豆瓣Groups,某些特殊社群比如母婴和化妆等。全是主题型,再就是人群细分。
一个用户如果属于小密圈,他应该在这里有五到十个会花费时间的“圈”,才能对他形成强吸引力,满足日活、停留时间、发帖数等运营指标。
从美国看也是类似,Facebook的Groups是大应用,然后有reddit、stackoverflow、quaro,主要是主题,再就是人群。
继续,直接按照结论建议部分来吧:
首先,不要有过高期待。囧。整个社群形态的东西,越来越依附于社交平台,或者自己必须逐渐转为社交平台。人们的时间分配被争夺得越来越厉害,新平台的机会越来越少。而且,整个社区需求都下降,其他社区下沉,这个过程中,想要获得一个有规模有体量的社区,机会太小。
第二,直接看所有的社区需求,Focus的点可以在社区产品,不能Focus在过于细小和未被确认的市场,比如公号和知识网红——他们拥有更多的可能性、变现以及很忙很忙(除非和我这样不红的)。应该去研究所有的小型社区需求,并找到其中一致性的且新的“产品核”,并通过运营、合作运营尝试多种、多样化的小型社区。总体上来说,主要对于热门主题、强兴趣话题、粘着力强的人群(游戏玩家、母婴受众等)展开学习、引导、运营。
第三,从“工具+社群”的角度思考问题,在产品端,积极响应社群运营的需求,提供功能支持社群运营,让自己变成最好的社群工具。这类,失败的案例就是delicious和digg,成功的案例可以算上hacknews和reddit吧。总体上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对于产品端:一个有突出主体比如网红的社群产品,需求的功能;和一个兴趣社群,比如二次元主题或者游戏主体的爱好者们,是不同的功能需求。
第四,将自己融合在其他的平台里面去。比如,融入到游戏公司里面去,融入到微信里面去,融入到微博里面去,千丝万缕的融合之后,将自己慢慢下沉为“社群工具”。这…确实只有特殊的BD资源才可能做好,还有就是工具性上做得更好。还有,拿安全技术咨询去交换合作资源?
第五,熬啊熬啊,最后熬成阿香婆 …… 其实,社区产品都是已经获得了某种意义的成功以后,才更进一步得到发展,尤其产生了两三个爆点以后。我的意思是,小密圈别随便关门啊 … 囧,毕竟用户付费了,我得持续在这里发帖 ……
随便聊聊。之前在这里和站方圈里的意见,都是围绕一个更好的社群产品的。我是觉得,社群,本质上是一个强需求。从目前市场来说:基于兴趣和主题,需要能突破现有的关系结构,让人释放,但是还能认真讨论,帮助人们建立新的优质关系。
更多内容,请加入游山书馆的小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