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取名为《挪威的森林》?
甲壳虫乐队有一首名闻世界的曲子Norwegian Wood(挪威的森林)。“海潮的清香,遥远的汽笛,女孩肌体的感触,洗发香波的气味,傍晚的和风,缥缈的憧憬,以及夏日的梦境.....”这些组成了村上春树的世界。那是一种微妙的,无以名之的感受,贴己而朦胧,撩人又莫名。1987年村上春树就以《挪威的森林》为书名写了一本青春恋爱小说。
为什么取名《挪威的森林》?不仅仅是村上春树喜欢听这首歌,还因为对歌词描绘的意境产生强烈共鸣,才产生这部经典小说。
“我曾有过一个女孩
抑或说她曾拥有我
她领我去她房里
岂不很美妙吗,在这挪威的森林
她叫我留下
让我随意坐下
而我环顾四周
才注意到空荡荡的并无一把椅子
我坐在地毯上开始消磨时光
这期间喝着她的酒
和她秉烛夜谈直到夜里两点,然后她说
该上床歇息了吧
她跟我说
她在早晨工作并故作镇定地笑笑
我告诉她我不用工作
然后起身爬到浴缸里呼呼大睡
当我醒来时,我孤身一人
这只美丽的小鸟已经飞走了
所以我点燃了一把火
岂不很美妙吗,在这挪威的森林。”
看完上面的歌词,大白话的平铺直叙,是不是像一个青年人对刚刚经历过去的青春,一种喃喃自语的告白。
许多人说,这是村上春树自己向青春的告白,有些影像。
二,是青春恋爱小说吗?
《挪威的森林》主要在讨论一个问题:什么能支撑人活下去?生活中什么能把人从嘈杂平庸的生活泥潭中拔出来,在人生的路上前行。
书里描写当时日本的年代更荡漾着一种缺失感,找到支柱的人能笔直向前,而找不到的人有一些选择了死亡。
木月、直子、初美、先前的渡边和玲子,都属于逃避派。
木月和直子是完美的青梅竹马,过分依赖对方,导致难以与外界相融。这时他们与渡边相遇,希望通过以渡边为桥梁,走出封闭的二人世界。可惜,木月虽聪明健谈,却始终只有渡边一个朋友,还是隔离在社会之外,也就说是仍走不出“三个人的小天地”,最终生活了无意义而自杀。
直子失去了木月,只得把渡边当做支柱,继续探索着“外边”的世界。同样,美丽温柔的她没能逃出和木月的过去,没能适应纷杂的世界,再加上姐姐自杀留下的童年阴影,患上了抑郁症,逃到疗养院,最终以死亡的方式逃离了世界。
玲子最后选择到远离大都市喧嚣的三四线小镇去生活,是一种逃避,最后能把自己的人生安顿在那里吗?
是不是青春恋爱小说呢?在村上春树发表作品前的广告推销里,他自己说是一部青春恋爱小说。后来,在多个场合,他自己又否认是青春恋爱小说,说是怕小说开始销路不好,为了营销噱头。
许多人认为是反映一个时代的现实主义小说。
三,为什么那么多人选择逃避?
这部小说几十年来畅销不衰,很大程度上是非常容易在小说中找到自己青春的痕迹,引起共鸣。
首先是生活和工作的快节奏,让人在有时感觉像没有自我的行尸走肉,在机械的链条上被推着走,停不下来,了无意义。
这种生活节奏的加快,发生在工业文明以来的短短几百里,在某些社会和国家里甚至往往体现在几十年里,打破了自人类进化以来那种生理和机体的节奏。在社会化分工的链条里,在不断追求提高效率的资本驱使下,人类的机体使用效率越来越高,机体利用程度不断挑战生理极限。
但是人的生理和心理和情绪进化,在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与机体生理性能的匹配,被快节奏的机体活动给打破了。一句话,灵魂跟不上身体的前进步伐。
这种不匹配,带来了心理和情绪的扭曲,产生生理的不适应。有一个英文词语 Hurrysickness,说的就是因为生活节奏快,生理和心理不适应产生的疾病。
在这里有必要再看一幅画:《蒙克的呐喊》。波浪状血红的云,回旋的海湾,挤压变形的脑袋,将人们推入恐惧的深渊,发出震撼宇宙的尖叫和呐喊。
这幅完成于1893年的代表作《呐喊》举世闻名,在拍卖行拍出一亿欧元的天价,说明更多人对于这种时代焦虑的共鸣。
关于这幅作品,蒙克自己有一段记述:“我和两个朋友一起去散步,太阳快要落山时,突然间,天空变得血一样的红,一阵忧伤涌上心头,我呆呆地伫立在栏杆旁。深蓝色的海湾和城市,是血与火的空间,朋友相继前行,我独自站在那里,突然感到不可名状的恐怖和战栗,我觉得大自然中仿佛传来一声震撼宇宙的呐喊……于是我画了这幅画,将云彩画得像真正的鲜血,让色彩去吼叫。”
蒙克正是通过创作才打开了自己幽闭着的情感通道,在不自觉中泄露了自己无意识的情感,使内心产生的巨大精神能量得以渲泄。正如弗洛依德相信梦能使紧张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一样,通过艺术来表达情感可以使他自己达到一种较为平和的状态。倘若不是通过大量的创作来表达自己,那他也许早就像其妹妹一样过早地精神崩溃了。
1889年父亲去世后,蒙克的精神更是无法寄托,性格变得忧郁而孤僻、孤独、绝望、死亡等感觉深深地困扰着年轻的蒙克,到了非表达不可的程度。他要呐喊,他要画出活生生的人们,以及他们的呼吸、感觉和受苦受难。在这一时期,他画出了他最重要的作品《呐喊》。画面表现的是一个形似成形婴儿的小人张着口从桥上跑来,远景是海湾和落日景象,天空像滚动着的血红色波浪,令人感到震颤和恐怖,仿佛整个自然都在流血。
由此看出,《挪威的森林》中木月,陷入到森林的沼泽中,最后选择了自杀逃避;蒙克,选择了用画笔纾解自己的情绪,走出了自己的森林。
这种时代病,现在已经蔓延,成为大众焦虑,严重者变成抑郁症患者。抑郁症患者有多少?由于许多人对于心理疾病讳莫如深,不到发病不会主动就医。据说,中国有大约4000万抑郁症患者。
渡边最后走出挪威的森林,不仅是因为自己写小说纾解情怀,还因为有绿子的生活之光引导。
四,《挪威的森林》的现代意义
《挪威的森林》可能有心理学上的暗喻。森林有多重含义,对于儿童和少年来说,森林暗无边际,一个人单独跋涉在森林里体验到个体的孤独,那种对黑暗的无助感和渺小感;黑暗的力量显得是如此威力无边。
但正因为森林的黑暗和威力,才让青春能够磨炼;走过一段森林,人生才能成长一段;在森林里探险,在森林里跨越,在森林里离开同伴,在森林里走向社会。
在黑暗中要学会寻找森林之光。人生的旅途中有许多过客,在别人那里我们也是过客,每个人在人生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取舍,关键还在于自己的选择。
这种生活之光,就是在森林的黑暗中往前走的希望,是你生活的希望。生活中鲜活的绿子,是渡边走出青春森林的生活之光。
你的青春,你的人生,生活之光在哪里呢?这也许是重读《挪威的森林》需要在快节奏的社会里,稍停脚步,扪心自问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