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华杉讲透孟子》,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德行的三个境界:闻过则喜、闻善则拜、与人为善。
子路在第一个境界——闻过则喜。子路是勇于自修自正的人,心里唯恐自己有什么错误,自己不知道,有人给他指出来,他就特别高兴,欣然接受,心里很感激,庆幸可以改正。
大禹在第二个境界——闻善则拜。他是不自满的人,心里唯恐有什么善言不知道,有什么该做的事还没做,所以一听到善言建议,就肃然拜受,心里很感激,庆幸可以去做。
但是,子路之喜,是盯着自己身上找问题,还未能忘我。大禹之拜,是看见善言善行在别人身上,还未能忘人。
至于大舜,其境界就大于子路和大禹,他看见善,认为善是天下公共的道理,不是一人之私物,既不把它当成自己的,也不把它当成别人的,而是与人共有其善,同行其善。如果看见自己的做法不好,别人的好,就马上舍己从人。舍弃自己的思想,吸取别人的做法,完全没有一丝一毫的勉强,人己两忘,形神俱化,这就叫善与人同。
平时我们爱听的都是“与众不同”,都想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学人家一点东西,就喜欢搞“发明创造”,换一个词,换一个说法,看上去就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就拿投资来说,本来就只有价值投资和投机两种,一些“高人”偏偏喜欢自以为是,说自己发明了价值投机,突显自己的与众不同。
这其实就是“病”,见不得别人,忘不了自己。
大舜把这个问题说透了,善为天下公,他从种庄稼、制陶器、打鱼,到成为天子。做农民,做陶工,做渔夫,做天子,没有一件事不是跟别人学的。取人之善,为之于己,这就是“与人为善”。
与人为善,不是对别人好。是看见别人有好的思想、好的做法,我马上向他看齐,和他一样。圣人之心,至公至虚。至公,则善为天下公,他身上这善,也不是他的私物,是天下公共的道理,我取之有理。至虚,则人己两忘,我既不羞耻自己怎么跟他学,也不觉得自己是在学他,我只是在他这里发现了天下公共之善,也为天下行这公共之善。
孟子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君子之德,没有比善与人同、与人为善更伟大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