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年的时间学会说话,用辈子的时间学会闭嘴”,以前看到这句话时,没有太深的感触,总觉得表达很重要,无论是读书、学习,沟通、交流,都是在表达和学习表达的路上。
虽然,也会有所意识该说的时候说,不该说的时候不说。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也有所设防,但是关于学会闭嘴的事情没有过多的思考。理越辩越清,人越活越明白吧,岁月有时真的能帮人理清头绪,记忆沉淀过后,像一面镜子一样晶莹透明,让你看清过往,看懂将来,重新审视似乎有些陌生的自己。
面对正值青春的孩子,能用行动的就不用语言,能用一句话说清楚的就别用一席话。否则,你用爱心构思一番肺腑之言,可能未先开口先感动了自己,可是一旦开口,孩子的反馈要么是充耳未闻,要么是烦躁逆反,很少有能做到《弟子规》中说的那样“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作父母的总想把自己过来人的经验告诉孩子,恨不得让他避开所有的弯路,躲开所有的坑。心是好心,可是有没有想过,这一路走来,自己踩了多少坑,绕了多少路,可能直到现在还在坑坑洼洼的路上前行。
所以说,有时候,能让一个人成长的不一定是成型的经验,而是“南墙”,撞过了才知道此路行不通,撞疼了才知道什么行什么不行,才知道过来人说的话是真的,才会在回头的过程中反思一下,人生有多少时间可以用来撞“南墙”。
也许,撞过几次南墙,他就会渐渐沉下心来,听取别人的劝说,汲取别人的意见。这时候,可能在你闭嘴不言的时候,他会主动向你讨教。闭嘴,有时候是为了获得更好的说话机会。
说教是很多人的特点。姐妹们聚在一起,有人提起话题,就会有人指点江山。怎样护理头发和皮肤?怎样养生?怎样教育孩子?怎样烘焙?仿佛都是生活的专家,有时候遇到意见不统一,可能还会辩论起来,各抒己见,特别热闹。
人们大都喜欢对别人说教,却又往往不喜欢别人对自己说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这角度看,这应该是学会闭嘴的一句箴言。既然你都不喜欢别人说教,那就应该学会区分请教和主动说教的区别。如果,对方是在请教,那就简单明了的进行解答。如果只是找个话题,那不妨轻松的交流,自己有个好心情,也不去破坏别人的心境。
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好像都比较善于说教,喜欢讲道理,凡事都要深入浅出,讲究逻辑和说服力。可是,面对一个思维简单或者比较偏激的人,你还用繁琐的语言和道理以及委婉的方式去讲,可能对方根本理解不了深层次的含义和寓意,理解不准,自然就领会不到说话人的一片苦心,甚至会错意,适得其反。
日常交流和论文研究是两回事,论文研究是在说理,立观点,并需要相应的素材、例子去佐证。但是日常交流,则是越简单越好,说明白说清楚就可以了。能不说的就不说,能少说的尽量少说。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说了不该说的话,可能暴露个人信息,让不怀好意之人有了可乘之机。也可能因为没收住,在不合适的场合说了不该说的话,违反了组织纪律甚至法律法规。也可能在受到伤害的人面前,说了不该说的话,让他再次受伤。也可能在一个暴躁的人面前逞一时口舌之快,引来伤身之祸。
总之,适当的学会闭嘴,是一种自我保护之策。特别是在当今这样一个突出自我,注重自我相处空间的时代,每个人都希望不被打扰。
所以,有时候,对于有说话权力的人来说,话说多了,对受众方来说,可能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是一种打扰,也是一种消耗。不管是总结经验也好,安排工作也好,传授知识也好,珍惜手中的话语权,也慎重使用手中的话语权,尊重受众,言简意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