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来看书都是随性而起,不看书的名头,不看作者的来路。只要读了前言,就能感受到作者的心绪,就能知道他真正的关切所在,也就决定了我要和这本书以及他的创作者将要发生多大的联系。而许倬云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在世的,能讲华语的,学贯古今中外且能以人类的归宿为己命的先生,能让我倾心不已,几多迷恋的作家,历史学家,思想家。
在许先生的讲演里,作品里,我总能看到两个字“良知”,对于所有生命的感知,对于人类的知会,对于我们命运的思考,对于一切存在过,有无痕迹的人类的观察及领悟。独独没有那些我们自以为是的对于知识的矜持,对于同类的麻木,对于财富的狂热,对于自我的迷乱。我们是多么的幸运的一代人,我们有机会可以轻松的看见我们的来处,看见我们的祖先经历的种种,从战争到灾荒,从繁荣到自由,历史的图景在这个时代可以普遍的进入到每一个人的大脑。然而许先生作为一个学习研究历史的人,他对我们的生存状况感到忧虑,我们的头脑好像和历史隔绝了,我们似乎脱离了母体,我们在同现实打交道的过程中,像一个婴儿无法独立行走,晃晃荡荡,我们有时候是那么的亢奋,有时候又是那么气馁,总之我们感觉自己的心灵无处安顿。
许先生他生来就有一些身体上的残疾,好在老天爷给了他健全的头脑,令他虽不能像我们一样自由的蹦蹦跳跳但却可以几十年潜心回顾我们共同的历史境遇,并勇敢执着的代替我们思考,并在我们认为的垂暮之年,高站在历史的船头大声疾呼,年轻人们要追寻良知啊,那些物质的,刺激我们感官的,未经过我们亲身体验的,思维批判的东西,是不能带给我们自由的。他就像一个精神的舞者,一个散发着孔孟之道,老庄之灵,佛陀之慈的觉悟者,他一开口我就能感受到真诚和慈悲,宽广和深刻,平静和勇毅,一种以文化人的使命感,一种因我而能启发的责任感,中华族人曾经光芒四射后又屡屡怀璧不彰的价值追求又重见了天日,碍于我知识的狭隘,另外一个能让我有如此触动的人是李泽厚先生,因为他对我们文明生命力的阐述,极大的激发了我们的自信心,也为我们架起了古今交流的精神桥梁。
许先生之体悟是用尽生命的虔诚,是把自己一生经历参照历史用时代的语言向我们以潇潇细雨倾心相交,我是好久不能看到这样殷切平和的人了,我敢肯定许先生的思维就是一个得道者的思维,许先生的精神就是一个殉道者的精神,许先生的躯体就是一个为我们展现生命真谛的载体。我们应该毫不犹豫的珍视,籍以此照亮我们脚下的路。舍此无以得心灵的安顿,无以发掘生命的价值,无以走出盲目的对抗,无以破解同类杀戮的死局。
清风明月之光,绿水青山之色,我总以为时空就是我们局限思维下走不出的假象。看见一个自己,就是万千世界。向内求,向外走,一路风景,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