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邻居给我发来信息,向我诉说她对于自己孩子的苦恼。这让我想到不少家长都因为孩子而苦恼不堪。
“告诉你多少遍,你还做错。”
“为什么你都答应了要认真听课,可是上课你还是说话呢?”
“为什么你都答应要好好跟同学玩,可是又打起来了?”
“为什么这道题又错了?”
“为什么抄错数字?就不能认真点吗?”等。
这些斥责、抱怨的话是不是很熟悉。父母、老师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会不断地重复犯错。父母、老师时刻都在告诉孩子,你不应该错,你就应该一下子正确。
如果父母或者老师懂得桑代克的饿猫迷笼实验,知道了学习的过程就是试误的过程,一定不会这么抓狂了。
桑代克于19世纪末开始,进行了大量关于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其中最著名的实验是饿猫迷笼实验,即饿猫学习如何逃出迷笼、获得食物的实验。
桑代克将饥饿的猫关在迷笼内,饿猫可以用抓绳或按钮等不同的动作逃出楼外获得食物。饥饿的猫第一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目的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可能正确打开迷笼门,逃出笼外。桑代克重新将猫再关入笼内,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打开笼门做出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经过上述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了猫的学习曲线。
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因此,有人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试误说”。
从桑代克的试误说,我们可以了解到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如果父母、老师给予的是鼓励而不是批评,鼓励孩子的努力和付出,鼓励孩子遇到困难、愿意再尝试的勇气,那么孩子就愿意勇敢地尝试,不怕犯错误,及时承认并改正错误,孩子这个“学习”的过程才能够完成,真正把知识变成技能。
学习规律正式一做就错,只要父母、老师鼓励孩子的努力,孩子就愿意再尝试,这个错就越来越少。如果孩子积极主动地尝试,而不是被父母老师逼着、不断重复一件事情,这就是快乐的学习。即孩子做错了得到的是鼓励,他就会在快乐中错误递减,最后孩子的这项知识就变成技能了。
如果父母、老师告诉孩子要上课要认真听讲,孩子答应了。但是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孩子可能又说话了,或者东张西望等。仔细观察发现,孩子上课的前10分钟认真听讲,从第11分钟开始说话、做小动作等。如果父母、老师针对孩子上课的前十分钟认真听讲加以鼓励,更多关注孩子已经做到的,不要把焦点放在孩子没做到的部分,他的错误就有可能递减。再如孩子今天上课可能说了10句话,得到父母、老师的鼓励后,第二天他可能说了9句话。或者第一天他可能在6节课上都说话了,第二天他可能在5节课上说话了,其中有一节他就控制住了自己,他的自制力得到那训练和提高。这就是进步,这就应该得到鼓励和肯定。孩子这个不断试错的过程需要父母、老师足够的耐心和鼓励,让孩子勇于尝试,勇于犯错,乐于改正。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快乐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