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因为叶圣陶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所以读他的文章总能让我感觉很轻松,很灵动,因为他的文章大多以孩童的视角或口吻。
但读《夜》这一篇时,却感觉很烦躁、压抑。
文章开篇描写了昏黄的煤油灯旁,失神的老妇人和孩童。灯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好像反而加浓了黑暗”,只这一句,就让人联想到那个被白色恐怖笼罩的血腥而黑暗的年代。
文章背后隐藏的故事是老妇人的女儿女婿被杀害了,所以“近来,那孩子特别爱哭”“张大了水汪汪的眼睛四望,看妈妈从哪里来”。
作者并没有正面描写革命者英勇就义的壮烈场面,但从老妇人的弟弟在沉沉黑夜中悄悄寻找烈士遗体的描写中,可以想象反动派屠杀人民的悲怆景象,连行刑者都觉得“那简直干不了”“退缩了好几回”。
老妇人最初惊恐且悲伤,在从弟弟那里知道她的女儿女婿从两个和和爱爱的小夫妻变成了冰冷冷的十七、十八号后,一下子爆发了,她说“只恨没有本领处置那辈该死的东西”。
而当得知她的女婿留了字条说“无所恨”,又请其“善待大男,大男即儿等也”,即使她并不识字,却“攫取那字条,定睛直望,像嗜好读书的人想把书完全吞下去那样的专注。”虽不识字,却读懂了字条里女儿女婿的心思,读懂了字条的意义,文章写“就仿佛有一股新的生命力周布全身,心中也觉得充实了好些。”
此时的背景描写不再像之前那样模糊、惨淡,而是从远处传来唱戏声,和着圆熟的胡琴。一如老妇人从前到后心态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