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我猜李太白那天喝了好多酒,说杨贵妃那么漂亮的美人,我不是说醉话,根本是只有在仙境瑶台才能见到的。
瑶台,古人认为其实就在昆仑山上。昆仑山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龙脉所在,被称为万山之祖。而《文赋》里说,石韫玉而山辉。意思是,一座山有那么多光辉,不是山本身会发光,是因为山石里面有玉啊。
沒错,漭漭的昆仑山,住着西王母,是道教的正神所在地,他孕育了泱泱中华的国玉文化,也是传统和田玉的产地源头。
通常在海拔3500米以上,纵橫超过1000公里范围的昆仑山山脉中,会发现有蕴含着以透闪石为主的主含钙镁硅酸盐的一种玉石,也就是和田玉。
而发现于雪域高原之上的玉,俗称山玉,和田山料、古人别称宝盖玉。
我听很多做玉人形象的称山料为无边料。他通常棱角分明,在密度和油性方面表现比籽料略差。
目前和田地区的山料坑口已发现40余处。当然也会有相当一部分山料,在料性上不输籽料。其中最好的,当属95于田料,甚至堪比羊脂白玉。
说清朝时候,有个老猎人,翻几座山追赶他打伤的黄羊,最后黄羊力竭而死,而在小家伙的身下,发现了两块还沾着血迹的白玉。这个老猎人拿这两块玉换了一大笔钱。直到民国时,天津姓戚的老板,开始规模开采这个山料玉矿,被称为戚家坑。建国后,政府又开采了30年,白玉矿已竭尽枯竭。就开始对外承包,很多人避之不及。但当年老猎人的重孙子也已白发满头,他包下了这个矿,不想在95年,重新发现上等白玉矿带,称为95于田。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但一个新疆阿达西(朋友)告诉我,其实每一件和田玉,都是一个传奇。
山料经过大自然的地质运动或者冰山运动,会剥解成大小形狀不一的小块,会随雨、雪、风、泥等自然现象,滚落到雪山脚下。这就是俗称的和田山流水料。
在冰山脚下,从玉龙喀什河源头往下,一直绵延至20公里左右的河床上,人们会不时发现山流水料。因为他们经过一定程度的风化和磨砺,所以通常呈块状的线条,但已沒有棱角,表面也会光滑细膩。
当然还有一部分,并沒有滚落到河流中,他们从雪山上剥离,而最后落到了茫茫的戈壁滩上,经过风吹沙磨,呈现状态,跟山流水料相似,但他们叫戈壁料。
新疆人把山流水料称为籽玉的妈妈。因为按照我们传统的理论推演,山流水料,从河的源头,再经过河水的搬运,尤其6到9月的汛期,在泥沙中沉淀、碰撞、打磨,最后在河的中下游,磨去棱角,会呈鹅卵石状,成为万众所求的籽料。
需要说明的是这样产玉的河有两条,一条发源于昆仑山北坡的叫玉龙喀什河,这条河多产白玉籽料,所以又叫白玉河。在白玉河的西边,有一条发源于喀喇昆仑山的河,叫喀拉喀什河,这条河多产墨玉,所以又叫墨玉河。两条河绕经和田市,并在和田市北方汇成一条河,就是和田河。
但这几年,有人对和田籽料的形成,提出了新的理论。他们还提到了一个让人无法反驳的现象:刚才说玉龙喀什河的山流水料仅发现到源头20公里处。而籽料则发现于距源头200公里以下。中间的180公里,基本无玉可寻,但普通的鹅卵石却是一样的多,所以籽料若由上游冲击而下的话,这将无法解释,故而人们认为,籽料在中下游是原生的,而非河水搬运而来。
这个现象,在此不多讨论。
但无论哪一方,有一点大家是有共识的,和田籽料,正是与河床上的泥沙,经过了几千年几万年甚至更久时间的磨砺相守,同泥沙中不同成份的金属离子反应,才生出了不同顏色的皮壳。
下一节,和大伙聊一聊和田籽料的魅力,及和田地区和田玉的基本特征。
这里是秋池讲珠宝,我依然爭取每周至少一节,每节大约六分钟,欢迎订阅关注,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