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闺蜜约我出去看电影《百鸟朝凤》。当她告诉我这是一部文艺片的时候,我讶异了很久。闺蜜不算是爱看电影的人,这几年我陪她看电影的次数也屈指可数。虽然她涉猎的电影题材很广,从特效片到喜剧片都有,但我们之前从没有看过什么文艺片。我问她这电影主要放什么,她说是讲唢呐的。我不知道读者当中还有没有人在音乐课上学到过,但提到唢呐,我回想起来,唢呐名曲《百鸟朝凤》以前是学习过的,当然不是演奏,只是了解。
想了想,下午确实没什么事,两人也有段日子没见了,就答应了。片长一百多分钟,一路上我总担心,它让我听一个多小时唢呐,我想我还没那么高格调能欣赏得来。后来真的看了,里面唢呐演奏的场景也确实不少,而我也实实的被感动了一把。结束的时候闺蜜跟我说的一句话,想想还是很赞同的,她说这个电影情节并没有太大的新意,套路也老,但是胜在真实,真实的才好看。
今早,打开电脑,刚想提笔写这篇文章就看到了关于《百鸟朝凤》的报道,标题——“《百鸟朝凤》跪过千万,方励:道德绑架是好事”。因为之前并没有在网上搜索太多的关于电影的信息,也就不知道原来它的背后有那么多的故事。
《百鸟朝凤》早在几年前就拍摄完成,但是拍摄完成后,由于一些原因在小规模放映后并没有登上各大影院。其导演吴天明在2014年就已离世,《百鸟朝凤》是其遗作。而吴天明导演去世后,遗作《百鸟朝凤》的发行不顺利,方励带领着自愿者团队接手了该片的宣发工作。影片虽然口碑同期最高,但首周末票房仅收获150万。所以才有了12日,方励在网络直播中下跪磕头,恳请影院经理为影片增加排片。
其实,我对于这一类跪求的行为,通常都是漠视,因为太容易让人想到炒作。但面对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想起闺蜜说的一句话,她说她觉得这样的电影就应该是要让所有人都看看的。那么这种行为不管是方励的个人情怀作祟,还是单纯为了票房博眼球,又或者怎样,其实我都是庆幸的。因为在同样的票价下,如果没有这些故事,我想大多数人还是会喜欢去影院看商业大片多过文艺片。
所以当看到方励回应说“我从来没有讲,所有的小制作文艺片一定要让商业电影为它让出份额来,我仅仅说在这个周末我们能不能够为吴天明导演做一件事,为很多想看这个电影的观众做一件事情……如果这个叫道德绑架,那我特别高兴,我就是想把大家绑来跟我一起来做志愿者,来为这个电影贡献一份心愿和力量。我觉得道德绑架就是个好事儿。”时我并不反感。
前面说了很多影片的事,后面我还是想多讲一些看后的感受。首先这部电影是讲述一个孩子成为一个唢呐匠,从师父手中接过传承却发现世道变迁,几年间唢呐匠不再被认可,有关婚丧嫁娶唢呐曲的传统都被抛弃,被挤出历史舞台的故事。电影里父子情,师徒情等都刻画的很不错,不过在此我会更关注文化传承这个话题。
其实这个话题并不新,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其实不仅仅是唢呐,很多传统技艺都面临着这样那样的窘境。一份文化传承千年,却在一个个新时代的冲刷下越来越难生存,甚至只能面临湮灭,想想也是让人伤心的。
现代社会父母家长会培养孩子的兴趣,但可能更多还是从利益的方面考虑的。这种兴趣,技艺必定是要能够在台前展示,显示自身的。那么钢琴,小提琴,唱歌或许就是更好的选择,毕竟唢呐这种民间技艺既需要童子功那种刻苦的磨砺,又难登上场面。这也是传统文化难以传承的一个主要原因。当一种技艺不在社会主流的认可之下时,又有谁愿意花上十几年的苦工去学习,如果从开始就看不到学成时的那种出路,或者说得不到整个社会大众的认可,那么愿意坚持的必然不多。
不仅仅是唢呐这种民俗文化,即便是被誉为国粹的京剧,在近几年发展也都是越来越难,年轻人中喜欢的实在不多。有个女同学一直都喜欢戏剧,常常去听一些戏迷会之类的活动。但她从来找不到同伴,因为其他的同学基本都不会听戏曲。于是有时候活动结束,她大晚上还要一个人乘车赶着回学校。有一次和我聊天,她抱怨晚上回学校太吓人,有时候都会考虑要不要换样东西喜欢,但又放不下。是了,当一群人都喜欢新潮的流行音乐,那么喜欢传统文化的她就显得异样特殊,也就会失去想要追寻的勇气。于是即使有兴趣,很多人也会因社会的压力而去选择更为符合大众口味的兴趣爱好。
我记得小的时候,乡里有婚丧嫁娶都还是有唢呐的,但近几年都变成铜管乐队了,长号,架子鼓,能看到的传统乐器真的少了,只剩一个铜卜还能看到。小时候记得葬礼上,都会请戏班,晚上会请全村看连台戏,但是去年,外婆过世,连台戏也都没了,变成了一个投影屏幕,播放一些歌曲,戏曲片段。很多东西,小时候不懂只觉得有趣,等到大了能懂了,却已经消失。
外公是个戏迷。所以以前耳濡目染陪他看过一些戏曲,咿咿呀呀的也会跟着瞎哼。虽然从来没有真正学习,或者说真的着迷于此,但也觉得那些戏腔是真的美。最近听一些古风歌曲,里面的戏腔也勾起一些回忆,但是室友却不以为然。
不止在国内,国外许多技艺也有着这样的困境,记得看过一个获奖短片,讲述一个默片表演者从年轻到年老所经历的,默片由兴盛到衰败的一个时代。
时代的发展必然优胜劣汰,那些陈旧的技艺既然经受不住时代的考验,消失也无可避免,这是室友的态度。而其实很多人都是“意义主义者”。他们觉得古老的技艺早就失去了以前的功能,存在就不再必要。就像电视剧代替了戏曲,哑剧表演,西洋乐曲,流行音乐代替了民俗歌曲,民间歌谣。那些像唢呐这样的传统传承,既然又难学习,又不如其他乐器悦耳,不如就任其逐步消失算了。人总是容易坚信没有实质作用的东西就没有意义。就像家长总觉得语数外比体美劳重要,赚钱比喜欢重要,人都是功利的。
可是一首唢呐曲,我们都知道,它承载的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多的是几千年来的文化,里面有着我们从未了解的人文历史。不看过,了解过,我们不会知道唢呐分四台,八台,技艺最高到达百鸟朝凤,不会知道百鸟朝凤只在白事上演奏,并且死者必须德高望重,品格够好。中国的历史很悠久,长久的历史造就了更多的独特文化技艺。这个时代在排挤着我们的文化,我还提不出什么办法,但是我们都该思考。
这算是《百鸟朝凤》的观影感受吧,推荐大家也可以去看看。�:�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