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朋友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135期4组学员小㼆,坐标北京海淀。我有三个标签,一是视养育孩子为第一事业的俩宝妈妈;二是挣扎在博士论文中的高校老师;三是三个月减重30斤,把自律当习惯的成长型思维学习者。
我们组推选我来进行分享,我感到非常的荣幸,但同时也会有一些压力和忐忑。很多时候学习和体会都是非常个性化的,个体的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但希望分享可以引发大家的思考。在养育孩子的十几年中,我不断地读书听书、参加讲座培训、与他人交流互动,不断的思考、体会和感受,让自己的认识和思维不断得到调整。特别庆幸的是能够在孩子超过12岁之前加入到成都班,参加丫丫老师的亲子时间管理课,给亲子关系和孩子的生活开启了一个新阶段。
今天分享的主题是如何进行情感引导,我力图将一些共性的理念和方法提供给大家。
首先给大家呈现三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孩子在开心地吃着冰激凌,突然掉地上了,大家想象一下,接下来会如何发展呢?第二个场景,姐弟俩因为争抢电视遥控器而大打出手,作为爸爸或者妈妈的你会怎么办呢?第三个场景,上中学的孩子因为早晨你叫他起床晚而大发雷霆。
不同场景,其实代表着不同年龄的情绪问题。低龄孩子因为大脑发育没有成熟,遇到不如意的情况会哭闹,发脾气;青春期的孩子大脑正在快速变化当中,荷尔蒙分泌旺盛,他们表现得阴晴不定、烦躁不安;甚至成人,为人父母的我们,很多时候也没办法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会因为孩子做得没有达到我们的期待而发脾气、大吼大叫。
可以说,情绪管理是我们一生要进行的修炼,要学习的课题。情绪是情感的一种,解决了情绪与情感,问题会迎刃而解。结合《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书提供的方法,融合《正面管教》、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父母的语言》等经典图书的思维,我们用“情感引导四步法”去调节情绪、梳理和解决问题。
第一步,给孩子埋下种子。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在王小骞的《妈妈知道怎么办》里称为“物料”,让孩子长大的过程中了解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一点的实现可以依赖父母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也可以通过阅读亲子绘本、讲述故事、观看亲子电影让孩子获得。比如我们要告诉孩子人的情绪不只有开心和伤心,还有沮丧、愧疚、希望……并且我们要让孩子学会去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再比如我们要带孩子去参加聚会,在确定这个约定的时候、在乘车去饭店的路上、在进入饭店之前的多个时机都要反复提醒孩子——我们要在包厢里安安静静的吃饭哦!不可以到处乱跑,也不要大吼大叫呀......这是在给孩子提前种下合作的种子。带孩子去上亲子课,是个最大容量的“物料”输入过程。
第二步,不断观察和判断孩子的行为。清楚孩子处于什么阶段,是否接下来会失控?观察和判断的本质是关注,这也是许许多多的亲子教育书籍,讲“父母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的体现,我们要体察孩子的需要,如果他饿了、渴了、累了、热了、冷了,或者是过度兴奋了,我们都要去满足他们的需求,需求解决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我们常常说“陪孩子长大”,这个“陪”就是我们熟悉和了解我们的孩子的过程,我们能够判断孩子在什么时候会是什么样的表现,并能够预判孩子接下来会的情绪和表现走向,从而为下一步行动提供依据。
第三步,耐心的倾听,平静的交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能理解你的心情,此刻你有点伤心(生气、沮丧、痛苦、尴尬、失望......),对吗?”甚至王小骞还发明了“陪哭法”,与孩子共情。 通常在这一步,孩子的情绪得到释放,问题就得到了大部分的解决。丫丫老师在锦囊中说“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也是这个道理。以前面展示的孩子吃雪糕,突然掉地上了的例子来说明。孩子在那一刻的情绪会有伤心难过、沮丧,除此之外,还会有担心妈妈的责备、对于自己没能拿住冰激凌的羞愧等等。以“先听后说”为秘诀,引导孩子讲出体会,表达对孩子的同情,这是为人父母的我们需要支持到孩子的重要行动。
这一步特别的关键,我们这一代父母,受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般是被上一代漠视情绪长大的。比如我们小的时候摔痛了,爸爸妈妈会说“摔一下怕什么,赶紧起来!”或者说“男子汉不要哭”.......比如弟弟妹妹抢了我们的东西,父母却说“当哥哥姐姐的就要让着弟弟妹妹”;考试取得好成绩甚至拿了第一名,不能够收到期待的“你好棒!”,却会被提醒说“骄傲使人落后”......我们的情绪一直是被压抑的,并一路这样长大成人、成家立业。面对我们自己的孩子的时候,通常会用代际传承下来的方式、用大脑自动化的反应去对待。这是不对的。想象一下,假如你在厨房里不小心摔到了,你的先生或者太太跑过来说“不疼不疼,赶紧起来”,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第四步,引导孩子解决问题。情绪安抚好了,孩子的状态会变得平静,听得进大人的话。这时候问问他/她:“你看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怎么样才能大家都开心呢?”……著名教育专家孙瑞雪在《爱和自由》中写道:“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当孩子做对之后,告诉孩子这个行为很好。也可以作为孩子的“闪光点”指出。
这就是情感引导。
情感引导的方式,说起来轻松,做起来并不容易。需要我们作为家长随时觉察,觉察自己和孩子的情绪,了解情绪背后的根源。有一句话这么说的:“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练,一流的父母做榜样。”想让孩子做好情绪管理,我们为人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情绪稳定平和、不吼不叫,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可依赖、可信任,我们才能更好地支持孩子。育儿最重要的是无条件的爱。这是我们在所有育儿书籍、亲子书籍中经常看到的话。但很多时候,我们会为孩子的未来担忧、焦虑,会考虑我们为人父母的成败得失,甚至会去将我们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去比较,同一个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会被比来比去。这些都不是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是考虑这个孩子本身,让他快乐健康地长大,不掺杂父母的得失。
看到一句话,深感认同。——养育孩子,是一场温暖的修行。
正是这场修行之路,让我们与孩子彼此成就,也和最好的自己相逢。
希望你、我,我们都能在这场修行中活得通透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