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
类似催眠的体验,童年记忆闪现。冷静到漠然地看着解剖台上的自己,像看一部包场电影,生出作为旁观者的第二层观感情绪,原来她那些可憎、可笑、可爱都有渊源和变体,可以被一一收藏。心生温柔;从矛盾两端出发的回溯道路不期而遇,原来她不是一堆血肉构成的不断对外部作应激反应的生命体,那是个有动态体系和时空纵深的蓬勃宇宙,有星河明晰,更有黑洞未知。像AI做deep learning的规则可以被设定,但谁都无法想象它会自我升级迭代成什么样子。心海澎湃。
简言之,那是造物主般体恤的平和、创造的快感。
【他俩和我】
第一天上学,回到家饭桌上,我妈问:“今天过得开心吗”,我就开始兴高采烈讲起来了。
这一问就是九年。
小学和初中,每天一家三口吃晚饭,我妈都会问我今天开不开心。我就给他们讲,今天老师在课堂上讲了什么笑话,学校里有什么好玩的事;有时甚至把今天学的东西重新给他们讲一遍。印象很深是初中学基因转录那两天,我把DNA的结构和复制转录机制说了两遍,确认他们真的懂了,然后瞪着眼睛问“超神奇的,是吧!”“大自然的设计很厉害,有没有!”;我的每个朋友,什么性格,爱吃什么,爸妈都清清楚楚。
可以说,亲情之外,爸妈是我的好朋友。除了平等尊重、开玩笑、分享各自生活,我们在人文甚至学科领域也能互相交流彼此启发。虽然渐渐地我在智识和思维上把他们抛在身后,他们很早就无法再给我有远瞻性的具体意见,我和爸爸的政治观点更是鸿沟纵横,但我有新的想法和文字都会第一时间给他们看,他们总是认真阅读,算是一种精神上的反哺。我知道,我写的文字、搞的课题项目、发表的演讲、做的东西,他们是喜欢的。饭桌是我的舞台,爸妈是我的观众和骨灰粉。我慢慢长大,开始越来越明晰地意识到爸妈与我的朋友之爱其实弥足珍贵。是家人给了我稳固的自我,带我享受“无用”世界的精彩。我爱爸妈,我爱我们三个在这一起活着。
爸妈都是再平凡不过的人,但,我妈是我生命里绝对的唯一的女神,而我爸永远是我心里最柔软的部分。
妈妈眼睛大大,下颌骨方方,面部平平,常年素颜,聪明不矫情,干净利落。看她曾经的经历,会觉得她是个刚烈的女人,风骨泠然。她脾气也说不上好,很多让我和爸爸烦躁头疼的时候。可我崇敬她,她经历过事情依然目光清澈笃定,对这个世界发自心底的温柔,没有分别心,不卑不亢,正直,大气、义气甚至侠气到我想称她一声好汉。做她的孩子,是我的光荣。即使不是她的孩子,作为陌生人了解她,我也会这样热爱她。
爸爸从来最疼我,现在我最疼他,总觉得他的健康快乐是我义无反顾的责任,妈妈有时候闹脾气我总是很心疼爸爸,多的不表。每次离家之际,我就会想起八年前的一个下午,那是唯一一次爸爸红眼睛。中考前我参加英语比赛拿了省一,在昆明和几个朋友一起培训去北京决赛,我们五人约定考师附,再一起出发。中考后我如愿被师附录取,拿着录取通知书,我却决定不去昆明,留在大理读下关一中:比起外面的世界和更好的教育,我选择可以和爸爸多朝夕相处三年。那天下午的书房里我跟爸爸说,我可以不成才不成功,和你一起的时间对我才是更重要。爸爸红了眼眶,握着我的手说了一席话,大意是,每个父母心情都是矛盾的,一方面希望孩子不长大永远留在身边,一方面希望他独立强大。我老年得这么一宝贝女儿,不舍之情跟别人比只会多不会少。但我始终认为我们有各自的责任,我和你妈给了你生命责任是养育你,但当你长大,你就是你自己的了,你的责任就是去活自己的人生,成为你自己。我应该成全你,如果因为自己的感情妨碍了你,是我为人父的失职。何况我还不了解自己的女儿吗,你充满好奇,也充满潜力。你最后怎么选择都可以,但你好好自问内心,不用断然把亲情因素放到自我成长前面。最后以我哭兮兮地抱着爸爸,三番五次要他保证一定好好吃饭睡觉锻炼,好心情坏心情随时跟我分享结束。
据说我上幼儿园、一年级从来不哭闹,开开心心上学,高高兴兴回家。其他小朋友都在哭成一团要回家找妈妈,就我一个人在那玩玩具看书。反正回家我会带爸妈把这一天重过一遍,哪都是家、都是游乐场。仿佛,我是个乘船出海打渔的船长,爸妈逛海岛森林、帮我织网。日暮时分,回到我们的海边小屋,烧一桌小菜,我给他们看看我一船的鱼,或者讲讲遇见鲨鱼我的狼狈和勇敢。我们有各自的生活,却无时不一起活着。
这份彼此的懂得和默契向来如此:去飞吧。去发现你最喜欢的羽毛颜色,去把翅膀长成你最自在的样子。去看你想看的沙漠星河。去尝亚马逊的浆果,见卡夫卡的海,乘爱因斯坦的光速飞船。我带你来,这世界就是我送你的,我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