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太多的鸡汤——读书能增加人生的厚度,能改变我们的命运。也有很多教我们读书的方法——做笔记,思维导图,还有一些告诉我们读书一定要有毅力。只有《这样读书就够了》告诉我们读书的具体步骤和做法,跨越书本知识和实践之间的转化。
1.改变观念才有可能创造价值
想起一个老故事:
日本有两家鞋厂分别派了一位推销员来到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推销鞋子。这个岛地处热带,岛上居民一年四季都光着脚,全岛上找不出一双鞋子。
一家鞋厂的推销员很失望,给公司本部拍了一份电报:“岛上无人穿鞋,没有市场。”第二天,他就回国了。而另一家鞋厂的推销员看到这个岛上没人穿鞋,心中大喜,他住了下来,也立即给公司拍一份电报:“岛上无人穿鞋,市场潜力很大,请速寄100双鞋来。”一年后,岛上居民就全部穿上了鞋子。
同样的条件下,两位推销员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判断,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这就是不同观念导致的不同结果。
在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下——分数至上,只有把书本上的知识记熟、背过,才能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获得更好的名次。这是我们学生时代知识至上的学习。
父母直接回答我们的问题,小学老师要求我们背诵公式和课文,中学老师要求我们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到大学时期,我们已经形成了以“知识为中心”的思维模式。老师觉得自己欠缺知识,而不是想办法让知识为己所用。
作为职场人士的我们,需要转变观念,把学生时代读书必做笔记的观念加以转变。
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创造信息。
由“知识为导向”转变为“自我为导向”。
由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
只有完成这种转变,我们的读书才有意义,才能创造出最大的价值。
2.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
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读书方法——拆书法,有时候我们不需要通读全书,只要在阅读时利用便签法,或者在拆书家的引导下进行反思或现场演练,就能实现拆为己用。
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初级学习者,甚至是原始学习者。我们不能像海尔总裁张瑞敏一样从《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提炼出最有用的信息,也不能像赵周老师和其他拆书家一样,迅速发现问题的关键,找出相关的案例,供我们进行分析和研究。
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进行拆解,我们要从书中拆出我们需要的知识,就要在拆书的过程中一定要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
我们很多人都知道网上的一条医学信息“一天要喝8杯水”。而写这句话的医学医生的原文是“在肾功能没有问题的前提下,以未成年人一天喝2000毫升水对身体有益”。
因此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实现拆书的目的,必须遵守“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原则。
分析问题的关键是追问前因后果。
前——前车之鉴
因——相因相生
后——以观后效
果——自食其果
整理信息的关键是明确适用边界。
适——适得其反
用——使用条件
边——胖敲边鼓
界——楚河汉界
当我们拆一本新书,遇到新信息的时候,要随时问一下自己是不是适合“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原则。
3便签学习法
在没有拆书帮、拆书家的帮助下,最适合我们拆书的方法就是便签学习法。
库伯学习圈模型提出:学习的起点是人们的经验,然后是对经验的反思,再系统化、理论化反思的结果,也就是学习的第三阶段——理论化,最后是行动。行动中如果出现新问题,则开始新一轮学习圈。
相对应的便签法就是:A1便签,写下自己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反思追问,如果不知道问什么,就问“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通过追问找到重新定义的问题,写在便签I上。然后规划A2便签。
如果能够熟练掌握,并能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运用便签法,就能够做到拆为己用,把书本的知识内化和应用,把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
这样读书真的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