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门醒客
广告是社会经济不可或缺的商业元素。在中国也得到高度重视,早在1982年我国就创立了“全国优秀广告作品展”,于2000年,更名为“中国广告节”,自2008年起,又更名为“中国国际广告节”。从其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经济发展的脉络。
广告主不惜重金在媒体做广告无非是为了推广自己的产品,扩大自己的影响。按常理,一个广告无论有多么大的讲究,最最基本的要求是让受众看懂,否则,广告主的钱岂不白化了?可是以实际情况是:很多流传很广的广告还真是看不懂。
早期很多房产广告为了节省广告费,采用了很多缩略词,例如:“5非”、“双阳封”、“达00年”、“3 / 6F”等等。可惜这些词并未形成约定俗成的概念,百姓自然就看不懂。为此陈璐撰写了《教你看懂二手房广告》一文,“5非”即5楼非顶层;“达00”为2000年建的房屋;“3 / 6F”为本房在3层,共6层。省词是为了省钱,钱倒是省了,却背离了广告的目的。岂非南辕北辙。
省钱造成的看不懂尚可理解,而并非为了省钱而造成的看不懂就费解了。
某广告反复强调:“找工作,和老板谈”。从这个说法看,此广告的广告主应该是一个职业介绍机构,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我很厉害,能介绍你直接和老板谈,无需和下属啰嗦。不过或许令广告主想不到的是,实际给人的感觉是:这个职介所只适合找类似于个体餐饮店之类的小单位。这样的小单位,如果你不找老板谈,还真没有其他人和你谈呢。如果是个大企业,或者是外资企业,你想找老板谈——连门也没有。试想一家大企业的老板连招员工的面试都要亲力亲为,一定也大不到哪里去。
“大牌品质 地摊价格”则属于广告主想拔高自己,却造成费解的例子。如果一个大牌的产品沦落到地摊价格,多半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这个企业气数将尽;另一种是这个企业的这类产品气数将近。如大牌手机企业诺基亚的后期属于前者,大牌照相纸企业柯达属于后者。柯达相纸曾经一统天下,几乎无人能敌。不料随着电子照片的兴起,相纸的行情便一落千丈。所幸柯达靠在其他门类的产品上发力,没有整体衰落。所以,你的广告称自己是大牌,价格又和地摊结缘,怎么产生购买欲望?
看不懂的另外原因也可能是过于专业所致。如何预防“对流活动”,除了搞气象的,平头百姓恐怕很难“提高警惕”。
最大的费解来自什么也不为,只为表示深沉而已。一个奶粉企业的广告便是一例。广告反复强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当然是一个得到高度认可的古老说法。但是以中国的地域之广大,所谓“一方”,即使按长江分为江南江北两处,这两处的人无论在饮食、体格等各方面都差异甚大。即使同在大区域的江南,华东和华南也相去甚远。在水域分布较广的地区,甚至县与县之间的说话都有不同。现在的问题是:你做广告本来就为扩大销售而做,而现在强调“一方水土”之各不相同,不能适合另外的“一方”,那么作为与生产厂家不在同一个“一方”的消费者,到底是是买,还是不买?这样的广告在县地省类的媒体做,尚可理解,在国家级媒体上来做,就十分费解了。
看来,广告很重要,但是要把广告做好,却不是个简单的活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