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修行人而言,这是一个美好又危险的时代——一台电脑,一个平板,甚至一部手机,只要能连上互联网,我们就能跃入佛法大海里里纵情遨游。也有可能经由网络陷入爱染的淤泥不可自拔。
所以,在这个时代修行如果你对网络没有一定筛选和利用的能力,你就会在它光怪陆离繁花似锦的信息里迷失自己前进的方向。
好在这种和网络相处能力其实并不像很多法师所说的那样:“只有修行好的人才能够有”。
我们这些“初参晚学”仅仅需要持续操练一个小巧玲珑的方法论也能轻松获得。——在阅读它们之前你必须认同这句话: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一种应该被你利用的工具。
否则下面说的一切对你而言都是废话。
一:带着问题去上网
带着问题去上网,有以下几个好处。
1.拓宽自己的认知
当你以问题为向导进行上网行为的时候,可以不受任何既定观点既定学科的束缚,努力的扩展自己的认知边界。——因为网络本身还是一个没有偏好、绝对客观的工具。你搜索止观禅修不会显示临终要揽。
2.可以令我们的学习更有深度。
学习的深度归根结底在于你对待这个知识的态度,你对待它浮光掠影时,它回报的也只是惊鸿一瞥的震撼和惊艳,最后什么都不会留下。
不过抛开态度不谈,还有什么方法能令我们的学习更有深度呢?
有的!
大家都知道海洋的底下是风平浪静的,绝对没有海平面上那样的惊涛骇浪,知识海洋也是一样的,表面上光怪陆离五彩缤纷,等你一口气沉到底的时候会惊喜的发现很多学科的底层规律都是想通的。
正所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但想要达到这种眼力,你先要把自己的眼睛练到:看太阳底下尽是新鲜事
并且努力的探究这些碍你眼的新鲜事背后的秘密——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
比如打坐完了明明感觉很好,你出门后被别人撞了一下,你立马火冒三丈,发飙了。
这时你要做的不是懊悔和沮丧,而是问自己为什么呢?自己当时又是一种什么情况呢?这种情况以后怎么办呢?
而你如果顺着这个思路打开电脑,首先你可以挖到唯识宗的“业种子起现行”来解释原因,其次为了避免下次你可以了解到更深层次摄心方法和忏悔方法。
长此以往,深度不就自然而然的达成了吗?你还可以体验到一种“不用逼自己就能学很多有系统的知识”的快感。
3.问题脾气可以当做你和知识的粘合剂,有问题的时候也是你求知欲最强,最适合学习的时候。但我们大多数宝贵的“问题时刻”都浪费在了情绪的滋生和情绪的发泄,这实在是一大损失。
而如果你跳出情绪的桎梏,跟着问题这个向导上网寻找解决方案,而且用问题这个线还能把那些珍珠一样的碎片知识串成一串美丽的手串——它们会成为你下次遇到问题时的致胜法宝。
4.有问题时再上网时,我们不但是在学习知识,还在构建答案。
尤其是打完坐为什么更容易看别人不顺眼这种少见又变态的问题,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吸收知识,并脱离对知识的依赖。
因为你遇到的问题别人没有遇到过,自然也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可以用。这时候你就可以转化相关的知识去给自己构建答案。
知识是别人的答案,答案则是自己的知识。
有自己答案的人就是一个学有所成的人。
二:从目的性出发进行浏览
我们平常生活中的“问题时刻”终究是少,遇到问题后能够立马脱离情绪的控制转而寻求解脱之道的时刻更少,但我们的学习却一步都不能停。而网络则是最我们目前最强大的学习工具,那要怎样才能保证平常浏览网页时的效率呢?
我的方法是:碎片化阅读,条状化整理。
你首先要给自己立一个小目标,比如说你要了解什么是唯识宗?
这时候呢你就可以打开搜索引擎输入词条随便阅读和点开各种链接了,但是能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脱离这个目标就好。
在这个目标下,你浏览的碎片信息越多,其实知识的重叠交互和激荡就越多。
这时候你的上网效果甚至会比你专门系统的去学一个什么唯识宗简介认识的更深刻。
但千万不要仅仅停在浏览的层面,你还需要从自己浏览的信息中筛选些有用的知识,并利用种种的知识整合工具,加以整合,编织,迁移。
工具比如:思维导图,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真的不是广告)
另外在筛选时千万要注意:不要只学习那些印证自己旧有观点的东西,那样会让你觉得很爽——觉得自己过去想的是对的,别人也这么说了。这样做确实会有一种成就感。——但是这不能够给你带来改变,而你学习的和教育的目的不就是改变现状吗?如果我们不为了改变,为什么要学习呢?
由此可知:我们不但要去注意那些和过去学的东西一样的东西,还要注意那些不一样的东西。
在你的浏览中,发现不同永远比印证相同更有价值,更具启发性——也更能够说明自己的问题所在。
而我们筛选知识进入软件的这个过程,可以说想象成在为自己编织一本自己专用的书。这是不是很酷?
而如果你能把这些知识的次序打乱并且重构,甚至加点料进去,那就更酷了——因为你在写一本书。
总而言之,带着目标去上网可以帮助你获得强大的知识整合能力——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个锤子,那你看谁都是钉子。
三:行动后再上网
我们现在知道带着一个好的问题去学习,但是千万不要忽略了一点:怎么样才能够有好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难。要知道——“提问题”是一种新的创造,而“回答问题”是对已有知识的再现。
那么我们究竟怎样才能有好问题呢?
我的答案是:不管怎样先撸起袖子使劲干——因为如果不行动你就不会有问题。
而行动越有效,问题越具体。问题越具体,上网越受益。我们所有真正的学习,都是发生在行动之后。
为什么听了那么多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你不去做!!!
一切道理的价值,都需要靠自身的行动去实现,而一切碎片的道理,都可以用我们的行动去串联。
无论你每天是读微信公众号多一点,还是刷朋友圈多一点,它们本质上都是阅读,而阅读本身并没有任何价值,阅读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选择,选择之后的行动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因为只有正确且持续的行动才能引发你真正的改变。
我们过去上网接受碎片信息时,实际上只是是在扩充见识,但并没有增加见识与见识之间的联系。
长此以往,会使我们的佛法知识结构变成一张浮点图:孤零零的知识点漂浮在各个位置,却缺乏一个将它们有序串联起来的网络。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习惯用孤立的知识点去看待问题,并因此弱化我们对于复杂事物的思考能力————因为一件事情永远不止一件事情。
人的大脑很懒,总想要一个答案来解决所有的问题,可碎片化知识虽然可以给我们很多答案,却不能够解决很多问题————就像靠捡金币你永远捡不成富翁。
因为解决自己的问题需要有自己的答案,别人答案充其量只能作为参考。
我们都很痛恨那些“说话说到一半的人”,其实,“解答只做到一半的碎片化知识也很值得痛恨”但我们还是需要它来补充自己的另一半答案,谁让我们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呢?——就像捡金币并不会妨碍你成为富翁。
不要再害怕,不要再迷茫,接上你别剪短的网线吧!
它其实不是洪水猛兽,是你的良师益友,只是你需要费些时间学习如何与它相处。
希望当你能够毫不费力的用上述方式去上网时,你前面的高墙已悄然变成大门。
再废话几句:
身为一个落伍的出家人,我刚接触网络时的看法局限性就很大,可以说几乎是从“利用”这一角度切入的,我每一次打开手机或者电脑,都有带着“强烈的目的性”,“从来不上无问题之网,从来不登无事之微信”。
看起来我错失了很多精彩,但几年的观察下来,我居然发现我的这种“无心之举”恰恰是对待网络的最好姿态。——因为 它说到底是个工具。太过沉迷其中吃相难看,不加理解和认识就视之如洪水猛兽则有遗老遗少之嫌。
还是我这种有事就用事过不留的姿势最美——希望你们也可以像我一样成为网络的朋友,而非敌人和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