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狙击的本质
货币狙击战争的本质是获利。这个“利”是如何产生的?答案无非是“价值回归”四字,怎么理解?就是国际炒家发现了不可持续的资产泡沫,通过做空估值过高的有关资产,使其贬值回归到原有价值,随后那些炒家低价回购资产进行平仓,牟取暴利。本文将回顾“泰铢”货币狙击战的整个过程,来具体说明。
泰铢狙击战爆发前夕
回溯到上世纪80-90年代,泰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需要大规模融资。泰国加速开放资本项目:
1、允许境内15家银行及境外30余家银行直接从国外吸收存款和借款,自由使用外汇;
2、允许国外资本商在境内随意开设泰铢账户,自由借、贷款,兑换货币;
3、对外开放境内股、债市场,对外资投资不设任何限制;
4、在泰国外汇市场采取远期、互换等交易。
无节制的开放资本项目引进外资,结合巨额贸易逆差产生的境外热钱流入,使得实体经济市场难以承受,继而催生了股市楼市资产泡沫,信贷扩张,企业跨境借款失控、债台高筑。
整体情况就是:资本项目无度开放、进出口贸易失衡、资产泡沫显著、金融风控脆弱。再加上泰国坚持泰国兑美元“固定汇率”制度。这些无疑给了国际炒家及投机者可趁之机。
试探性攻击
95年,国际炒家发起试探性攻击,在即期外汇市场大量抛售泰铢。但是泰国央行及时进行干预,并未造成实质性的影响。虽然此次的试探性进攻收效甚微,但并未打消国际炒家的念头,他们仍然在吸筹囤币,用美元、美债等美元资产做抵押贷款,得到过多的泰铢和泰债,伺机而动。终于,随着泰国资产泡沫达到顶点,经济下行征兆显现之际,货币狙击战正式拉开了大幕。
狙击泰铢生死“24小时”
1、97年2月,以索罗斯“量子基金”为首的投机资本在即期汇市将之前借入的泰铢大量抛售做空,泰国国内银行受此影响发生挤兑。泰国央行随即出手干预,在外汇市场大量购入泰铢,同时提升短期利率,力保汇率维持稳定,风波暂时得到平息。造成的后果是:外汇储备迅速被消耗;高利率导致了银行及企业坏账率攀升。
2、3月,泰国央行宣布国内9家财务公司和1家住房贷款公司流动资金不足。索罗斯认为,这是泰国金融体系出现深层次问题的信号,便先发制人,下令抛售泰国银行和财务公司的股票,制造信任危机,储户从泰国的这些公司大量提现挤兑。同时进行的,以索罗斯为首的手持大量东南亚货币的西方冲击基金联合一致大举抛售泰铢。不止如此,他们还将战场延伸至了远期汇市,悄然买美元卖泰铢,分阶段进行远期外汇交易。泰国政府过于将注意力集中于股市和即期外汇市场,对远期市场的异动未有一丝察觉,银行间市场上远期外汇合约需求量激增,达150亿美元。其他投资者纷纷紧跟,引发羊群效应。
4、5月,国际炒家又再次于即期外汇市场大量抛售泰铢,泰央行采取大规模“围剿”行动,先从远期市场继续买入泰铢,后又联合其他亚洲“三小龙”同时在即期市场买入泰铢,力图维持汇率。期间泰国央行还大幅提升拆借利率,阻止银行拆借泰铢借于投机者,做最后的殊死一搏,然而如隔靴搔痒,并未真正地改变局面。
5、6月,国际炒家出售美国国债筹集资金“扩充规模”,市场恐慌情绪加剧,投资者纷纷效仿,外汇储备急剧消耗。几轮交锋后,泰国外汇储备由6月初的70-80亿美元,下降至20亿美元,消耗殆尽。最终迫于压力,于7月2日宣布放弃固定汇率,泰铢暴跌。至此,这场金融战以国际炒家大获全胜而告终。
6、其实早在96年,美元升值被动迫使泰铢跟随升值时,泰国出口严重受创,不过政府对是否放弃“固定汇率”犹豫不决,一旦汇率浮动,必将使泰铢贬值,企业资产大幅缩水,负债攀升,最终资不抵债,进而引起银行危机的系统性风险,最终未能痛下决心。
战争后续
泰币大跌后,投资者更是歇斯底里抛售泰铢兑换美元寻求避险,当即泰铢再跌20%,无奈泰国政府只能向IMF国际货币组织求援。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IMF不会白白提供贷款解决泰国信用危机,于是泰国只好同意对外开放本国银行,矿产,水电等核心设施,结果就是银行遭外资入驻,核心资产遭外资收购,廉价优质资产被资本横扫。或许这一块肥肉才是猎手真正看中的猎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