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诺金阅读营第二期100天挑战33本书最后一天

2022年4月18日-2022年7月26日

目标分解:每10天至少读完3本

节奏:平均3天一本

目标完成度:完成,非优秀。

体验成就感和零失误。

第一期每周2个视频录制,因此进度保持的好一些。包括和孩子一起读的童书和绘本,完成了33本书的目标。视频打卡也是满勤。

第二期养成阅读习惯了,遇到好书就想精读了。因此,心理上和第一期不一样。尤其是遇到了几本特别喜欢的好书。读的收获多过于数量。

第14周阅读检视

1.进度检视

本周阅读《不衰老不疲劳的方法》+《高手父母》+《早起的奇迹》

2.阅读心得

《高手父母》

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天赋(基因)、环境、选择、努力。一个孩子和一粒种子的相同之处是都会收到天赋和环境的影响,不同之处是孩子拥有主观能动性。种子芽苗总是朝着有阳光的地方伸展,孩子却完全可能选择朝阴暗的地方发展。从主观能动性的角度讲,孩子的发展还取决于选择与努力

四个因素往往处于变化中,并且是不断地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不同的组合。在顺境中,希望会激励我们努力;在逆境中,失望会促使我们放弃。

接受我们不能改变的,改变我们能够改变的。成长型思维,本质上是自由论的;而固定性思维,本质上是宿命论的。我们要做自由人,一把握自己命运的人。

一个人优秀与否,主要取决于习惯。对于学霸,努力是一件寻常事,就像吃饭和睡觉一样自然。他忍受不了不努力的自己。

一个人无须外力就能坚持做一件事情,或者保持一种状态,他一定从中得到了好处。我们要分析,他得到的好处是什么。

父母的层次越高,血缘关系在他的生命中所占的比重越低,孩子也越自由。联结人与人的不只是血缘,还包括了共同的志趣,三观一致

必须让努力成为一种习惯,自动化的程序。否则,就会变成表演性努力,不给糖就不努力,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短期努力靠刺激。长期努力靠长期形成的较高水平的自我镜像,或者说自我认知。当孩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学生的时候,他就会像一个优秀学生一样努力,并且意识不到自己在努力,因为努力已经成了一件自然的事。

必须努力以为配得上老师对他的期待,皮格马利翁效应。

好书推荐:《特别的女生萨哈拉》-教师培训教材。“作家需要写作。”你定义了孩子,孩子也定义了自身。孩子的各种问题往往都与自我认同有关。孩子可能也会内疚,也会努力,但是效率很低,因为他潜意识里看不起自己,他就不会以优等生的方式来学习。

真正的奖励,是高自我认同。高自尊,或者说不断肯定自己“我能行”“我很优秀”的内在满足感。这是孩子从努力中获得的好处,一旦这个好处受到威胁,孩子就会加倍努力。他不能忍受任何人挑战他在成绩方面的权威。差生就不在乎了

优等生持续动力来自:优等生带来的满足感,即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二是怕失去的恐惧感。优等生是他的标签,是他的人格面具。

成人对待儿童的三种类型:控制型、放任型(或自由型)、权威型。

最好的类型是权威型。

控制型导致低自尊,儿童意识到自己是没有价值的、没有能力的,甚至不配决定自己的生活。到了青春期,就会酿成严重的冲突。

放任型或自由型(溺爱),导致儿童不现实的高自尊,最终儿童为了维护虚假的自尊,会与现实产生激烈的冲突,导致儿童充满敌意、刻薄,以及极度地以自我为中心。

成长是一个系统不断完善和升级的过程。

四大关键动作:设计环境、培养习惯、树立目标、提供反馈。确保四个因素都持续改进,并形成良性循环。而良性循环的核心是自尊,是高价值的自我镜像。

优秀者的四大核心习惯

1.珍惜时间,让生命保持紧张感。时间本质上是事件进程。紧张感是张弛有度的节奏感,也是一种秩序感。

2.保持专注的习惯

专注是一种智力的紧张感。专注是一种内在的品质。专注的最大杀手是被动学习。专注需要忘我。教育是一种收放自如的艺术。在自由和纪律之间保持平衡。教育的积极自由,是培养孩子对于外部世界以及自我的把握感。

3.从幼儿园开始培养深度学习的习惯

深度学习的两个特征:

①研究性和审辩式:研究(学习是主题性的)和思考(学习是反思性的)

②主题研究和观点辨析

高效学习的关键,是以简驭繁,是抽象能力、建模能力。

4.合理归因,训练孩子成长性思维,避免固定性思维。

成人能做两件事

1.影响他的潜意识

消极方式: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环境暗示和引导孩子

积极方式:通过榜样来影响孩子

2.影响他的意识

①为他树立目标,培养他珍惜时间的习惯、保持专注的习惯、深度学习的习惯,以及正确的自我归因。

②在他遇到重大困难或走弯路时,当头棒喝,帮他分析利害,让他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说教没用,因为说教往往很难触及他的潜意识。表面知道你说得对,但潜意识他会抗拒你,甚至强化那个不好的自我,因为他觉得自我受到了威胁。

说理有用,这和他的潜意识产生了有价值的冲突,从而引发了他内在的冲突,这冲突有可能促成反思,最终促成潜意识的改变。

区别如下:

说教隐含的前提,是对孩子的否定,即“你是个很糟糕的人”,这引发了潜意识的对抗;而说理隐含的前提是对孩子的尊重,即“我认为你应该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这就避免了潜意识里的对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