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种孤独》是理查德·耶茨的短篇小说集。十一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小人物:新转学的小学生、即将结婚却万分迷茫的男女、古怪的老教师、肺结核病人、老病号的妻子、爵士钢琴手、不得志的军官、被辞退的白领、有丰富想象力的出租车司机、一心想当作家的年轻人。这些生活不如意的普通人,仿佛就在我们身边。从他们的故事里看出,生活之路有时会意外转个弯,给我们的并非惊喜,而是无奈。
在第一篇故事《南瓜灯博士》里,主人公文森特·萨贝拉是一名孤儿,加上是转学来的,所以显得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普莱斯老师看见了他的孤独想帮助他,却没有看到他的自尊心,所以她越帮他,结果反而适得其反。而且,她真正在乎的是自己在学生面前的亲切、温柔、善良的形象。一心沉浸在自己编织的英雄幻想中无法觉察。她,又何尝不孤独?
孤独并不只是在一个人时产生,身处婚姻或即将步入婚姻的人同样面临着孤独。《万事如意》中的女主人公格蕾丝,对将来的婚姻充满恐惧与不确定感。男主人公更是把婚姻当做世界末日:结婚意味着失去现在的朋友们,而“姑娘们是无法理解友谊这种东西的。”于是在听完未婚妻的抱怨后,他感到孩子气般的愤怒。用幼稚逃避孤独,终将失败。
耶茨把最后一种孤独留给了自己。《建筑工人》里的撰稿人正是作者自况。人们向来崇拜温拿,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跻身其中,现实却是,一个温拿背后有成千上万的卢瑟。他们沉默无声,即使发声,也不被听见。而这位被称作“焦虑时代的伟大作家”曾说过,我对成功人士不太感兴趣,我对失败更感兴趣。因为耶茨的一生,正是卢瑟的一生。
理查德·耶茨(1926--1992)生于纽约。三岁时父母离异,跟母亲艰难度日。“当他们饥饿难耐或等着被人再次轰走时,母亲会对他们高声朗读《远大前程》”中学毕业后,受海明威影响参军去了法国。不幸染上肺结核,康复后,退役,回家,结婚,生儿育女。战后第六年,举家前往欧洲,坐在租来的房间里,不停地抽烟,不停地思索,不停地写作,他一篇又篇的写,一次又一次地被退稿。最终《大西洋月刊》发表了一篇他的小说。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耶茨,与妻子的关系在日益恶化。1959年,妻子与他正式离婚,两个女儿跟随母亲生活。
为生活所迫的耶茨不得不到好莱坞写剧本。1963年,为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撰写发言稿。在总统约翰·肯尼迪遇刺后,接受了依阿华大学的教职,但那段经历同样不让他愉快。生命的最后十年,他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他不停地咳嗽气喘,依然烟不离口。即使在最后一年里他要借助氧气面罩呼吸,依旧抽烟。他还嗜酒如命,一到晚上总是烂醉如泥,不省人事。他一度精神崩溃,“不断进出精神病院。”最后一年,他的学生和同事会来到他在波士顿的家中。他们看到一张桌子上放着打字机,冰箱里只有咖啡、啤酒、波旁酒。墙上挂着女儿的照片。两盏微弱的小灯,到处是踩死的蟑螂,碗柜里还有脏兮兮的没洗的锅。即使如此,他还是在写作,仿佛写作是到死才能结束的苦役。他抽烟酗酒只为尽快透支自己的身体。1992年,他死于肺气肿并发症,他的孤独才算到了尽头。生前,他的作品不受读者重视,死后更是知者寥寥。也难怪 ,耶茨的作品能直指人心,所描写的大多是失败的小人物,而又有谁喜欢别人揭自己的伤疤呢?!
每个人都有一种孤独,《十一种孤独》是一本孤独之人为孤独的人写的孤独之书。你找不到所谓的摆脱孤独的方法,但是你却能看到别人的孤独。而当你看到别人的孤独,你还会觉得孤独吗?
孤独,你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