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生活比喻成为一面镜子,那么孩子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哈哈镜。
每个孩子落地那刻犹如一张白纸,等待身边的人执起画笔····
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自己孩子日常行为处处像哈哈镜一样折射出身边人的优缺点,你会发现自己的好多特质,无论好的坏的,都会被孩子“演绎”出来,或是放大,或是缩小,或是延伸········
1. 好好说话
小七幼儿园中班开学已经一周,前日早上送他进园后和班主任聊了几句。
老师的反馈还是:老毛病,无论做什么都是最后一个,不争不抢,慢吞吞的。上台发言总是躲在老师后面不愿意开口······
晚上因为加班回家已经八点多,小七已经吃完饭自己在地上玩车子,边吃饭妈妈边说聊一下他最近在学校的表现问题。
装作没听见,沉浸在自己的玩具里面。只好放弃打算睡觉的时候再认真和他说。但是也想让他感受一下别人不理他的心情。所以从吃饭到洗澡妈妈一直都没有主动去找他,最后终于意识到不对劲的小七开始追着喊妈妈,追着屁股后面喊了差不多十几句我还是无动于衷·····
直到从他嘴里出现了一句让我又气又笑无法忽视的话语:妈妈,我喊你呢,你是傻了么?还是耳朵有问题?
多么熟悉的一句话语,虽然记不起自己何时这样和他说过,但是家里除了我自己,肯定其他大人都无意间说过这样的话。
每个家庭交流的方式不同,大人的世界有时候真的已经很放松了。我们会允许自己开玩笑,允许自己爆粗口,允许自己在不同的话环境不同的人面前说不同的话。但是三四岁的孩子没有那个能力去“圆滑”,只会神一般的模仿,然后神一般的在你意想不到的环境中“演绎”出来。
相信好多有孩子的家庭都能感受到家里“好好说话”的重要性,无论是平和的沟通,还是有矛盾时候的争论,要做到好好说话都需要强大的自律和修养。
当发生争吵时,最伤人的不是攻击对方,而是攻击上升到对方的父母和子女。
感谢自己拥有了小七这个哈哈镜,时刻提醒自己:好好说话。
2.好好做事
前些日子和小七一起看朋友圈,有个同事发了她儿子的一个小视频。
孩子在里面开心地念着一段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妈妈的事情抢着做,奶奶的事情帮着做,爸爸的事情不要做·····
4岁年龄的小七照常喜欢十万个为什么的提问: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这么小咋做?
妈妈的事情抢着做:那妈妈做什么?
奶奶的事情帮着做:奶奶那么老,为什么不抢?
爸爸的事情不要做:爸爸这么辛苦,不做就是不喜欢爸爸,这样不行!
每一个都是让妈妈无法解释到位的问题。但是每个问题的后面又都反馈出大人平常是否好好做事了。
是否因为赶时间,因为无法忍受小孩做一个事情总错,最后代劳?
爸爸妈妈要求小孩见人有礼貌,主动打招呼。那是否爸爸妈妈进出门都能做到主动热情地和家里所有成员打招呼?
你是否把对家庭成员的某些抱怨直接间接的传输给小孩,让小孩和你站在一个“战线”?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好好做事。但是越长大越会发现很多事情有技巧,有捷径,有偏差。
当我们知道法律和道德底线在哪里的时候,就开始发挥自己创新的“偷懒”精神,忽视很多细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