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三岁左右的时候,我回到母校去读在职研究生,那时候婆婆刚好伤了腿,没办法只好把她和女儿安排到我母亲那里,这样女儿开始经历人生第一次和我分离,大约有半年的时间。
站在我的角度看,这次分离其实对女儿的影响挺大的,极大地伤害了她的安全感,可能有一种被抛弃的体验。最直接的就是母子关系受到了伤害,她对我的信任打了折扣。
半年过后接回到身边,每次带她回姥姥家,从来不离开我左右,怕又把她丢下。甚至在上小学以后,她还耿耿于怀我把她放在姥姥家这件事情,我和她道歉,和她一起疏导这一件事情的负面情绪,希望对女儿不再是个伤害。
有一天,大约是她上初二的时候,我无意中读到她写的一篇作文,是对当时的回忆,也有自己的感想。那句“和我一起等妈妈吗?”读来还是让我泪目,我看到了女儿的无助与期盼,看到了女儿的爱。
我也从文章中看到了女儿的成长。孩子没有我们想的那么脆弱,如果我们做父母的给予了孩子充足的爱,如果我们完全接纳孩子,如果家真正是孩子的安全基地,孩子们内心的力量会更加强大。
附女儿的文章
《等候》
所有的时间都在等待着什么吧,小小的我,这么想。
小时候,我住在外婆家,每天晚上小姨拉着我的小手,一起到外面看星星。
我们并肩躺在地上,仰望星空,有时候,我想:星星,在等些什么呢?是在和我一样等待着妈妈吗?星星的妈妈又在等着什么?是在等着她的孩子玩累了回家睡觉去吗?我始终弄不明白。不知不觉,我开始与星星一样,眨巴着困倦的睡眼,小姨把我背在背上,我听着小姨哼唱的童谣,趴在她宽厚的背上,想着外婆在家等候我们的样子,一不留神,就跌入了梦乡。
大一些了,妈妈把我从外婆家接走,临走前,外婆叹息一声:“多回来看看啊!”我看着妈妈一本正经的点点头。
回到家,经常看到楼下的邻居爷爷,整日整日的坐在院子里,晒太阳,与其他老爷爷打扑克,在院子里打发掉一天又一天的时光。
我突发奇想:老爷爷也在等什么吗?是像外婆一样在等自己的孩子吗?
我一不小心将问题问出了口,刚想向老爷爷道歉,却听见老爷爷笑笑,说:“是啊!”太息一声,与我说起了他的孩子,脸上是骄傲,思念,欣喜,却又有不舍……
我不禁回忆起外婆,我们走的时候,她的脸上,好像也有欣喜与不舍一闪而过。
我渐渐长大了。
所有父母,都在守候着他们的孩子吧,长大的我,这么想。
长大的我,渐渐明白了每个父母对孩子的守候。
现在想想,哪一次去上课?回家后看到的不是妈妈在窗边等候的身影?哪一次出去玩回家后看到的不是妈妈那正在倚窗观望着我的身影?
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外婆住在大房子里,却仍然想让妈妈多回去看看,不是因为妈妈回去的次数不多,而是因为每个父母内心的那种想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感情啊!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哪一位父母没有花上一辈子的时间来等候自己的孩子呢?
可是,又有几个孩子能理解这种心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