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概率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之⼀,在⼩学阶段包括“数据分类”“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和“随机现象发⽣的可能性”三个主题.这些内容分布在三个学段,由浅⼊深,相互联系.学⽣在学习过程中,了解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感悟数据分析的过程,形成数据意识.
“数据分类”的本质是根据信息对事物进⾏分类.学⽣经历从事物分类到数据分类的过程,感悟如何根据事物的不同属性确定标准,依据标准区分事物,形成不同的类.在学习统计图表时,学⽣将进⼀步认识数据的分类,从中感悟对事物共性的抽象过程,不仅为统计学习,也为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包括数据的收集,⽤统计图表、平均数、百分数表达数据.在学习过程中,让学⽣初步感受现实⽣活中存在⼤量数据,其中蕴含着有价值的信息,利⽤统计图表和统计量可以呈现和刻画这些信息,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
“随机现象发⽣的可能性”是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让学⽣了解简单的随机现象,感受并定性描述随机现象发⽣可能性的⼤⼩,感悟数据的随机性,形成数据意识.
第⼀学段(1-2年级)
1.数据分类
能依据事物特征,按照⼀定的标准进⾏分类;能发现事物的特征并制订分类标准,依据标准对事物分类;能⽤语⾔简单描述分类的过程;感知事物的共性和差异,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
第⼆学段(3-4年级)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
能收集、整理具体实例中的数据,并⽤合适的⽅式描述数据,分析与表达数据中蕴含的信息.能⽤条形统计图合理表⽰数据,说明数据的现实意义.
知道⽤平均数可以刻画⼀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知道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知道平均数是介于最⼤数与最⼩数之间
统计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会数据分类,能给制统计图表,能计算平均数和自分数,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特别是在调查研究,收集,整理,分析数据来解决真是问题的过程种,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随机现象,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进面感受数据的力量,逐步学会思考,表达与交流合作,在综合与实践教学中合理地设计课程内容以及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既要考虑学生的直接经验、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也要考虑问题的数学实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教学中应努力把握住问题的本质及要点,通过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思考,合理的帮助学生理清自己的思索过程,指导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或报告自己的成果。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觉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学生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每一幅插图,充分领会教材的编排意终。让学生在领会理解的基球上充分地说,可以单独说,同桌说,集体说,让学生在充分的看说基础上培养数感。
“统计与概率”部分强调在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让学生明白数据背后蕴含的信息,分析数据有利于预测及问题解决,新课标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把百分数放在了统计与概率领城,把百分数作为一个统计量,放在统计与概率内容中,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据意识”,长期以来,“数据意识”虽然是新课标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对数据意识的关注是不够的,而这次把百分数放在统计与概率内容中,可以把百分数作为发展学生“数据意识”的一个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