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上,老皇帝死了,如果有子嗣的情况下一般都是由嫡长子继位,为什么到了宋朝赵匡胤这里,却是由皇帝的弟弟继位。要知道这一年赵匡胤的亲生儿子赵德昭25岁了,已经成年。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就要先看看五代和宋初的历史背景。从朱温篡唐(907年)到赵匡篡后周(960年)53年间,发生了无数的军头叛乱。53年间,就换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最长的是后梁,坚持了十六年,最短的是后汉,四年后小皇帝就让军头郭威杀了。是有枪就是草头王的年代,军头一个比一个凶猛。其中一个军头安重荣就经常对人说“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
这五个朝代的皇位继承一个比一个失败,除了郭威传给义子柴荣成功,石敬瑭传给石重贵成功以外,其他全部失败,差一点的身死国灭,好一点的孤儿寡母被欺凌篡位。
说说成功的这两次吧,石敬瑭本来想传给小儿子石重睿,是当时的重臣冯道和景延广立了出帝石重贵。郭威传给义子柴荣成功了,是因为柴荣是郭威皇后的侄子,柴荣已经年长,而且有皇后的家族势力保着。
宋朝建立之前,流行过点检做天子的预言。这似乎对应的是做过后周禁军统领的赵匡胤,很多人认为这是谋臣赵普在黄袍加身之前做的舆论造势。这则预言可以说很好总结了五代混乱的政变史。还有一个传说,说的是宋朝皇宫夜里不打五更,四更的时候拖长,直接敲天亮的六更,这实际上说的就是五代时防范兵变的办法。军队夜袭一般选择在黎明未明的时候,那会儿天色最黑最安静,五更天是最好的时机。五代时为了防止兵变,故意不敲响五更。这时候如果叛军是打算里应外合协同行动,就会拿不准时机。
周世宗柴荣也很忌惮点检做天子的预言,所以在他生病班师回朝的时候,先解除了张永德殿前都点检职务,升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没想到浓眉大眼、看起来很善良的赵匡胤忽然有一日把兵拉到陈桥驿,黄袍往身上一批,篡位了。这场景和郭威当年做的是一模一样。
大家都知道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但军权是那么好剥夺的吗?想中央集权,地方上独揽大权的军头可不答应。刚登基一年,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和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就起兵了,赵匡胤两次御驾亲征才平叛成功。要我是皇帝,我也是真不放心让幼子继位,南边有南唐存在,西北有西夏,北边还有北汉和蠢蠢欲动的契丹。而国内呢,权力并不稳固。在那个时代,能有年长的储君来继位,就是国之大幸。赵匡胤登基这一年,他的大儿子才11岁。假如赵匡胤也像柴荣一样,当个五六年就去世,年幼的儿子是一定坐不稳皇位的,赵氏家族也未必能苟活下来。
那么培养年长赵光义当储君,在赵匡胤死后,由他继位,是赵匡胤想到的延续赵家天下的好办法,。除非赵匡胤像后世的康熙一样,能在位好几十年,那样才有充足的时间给他的儿子登基铺路。在赵匡胤统治时期,虽然没有明令立太子,但事实上赵光义就是皇位的第一接班人。证据就是赵光义先是做了开封尹,在赵匡胤去世三年之前,又被封了晋王。
建隆二年七月,“壬申,以光义为开封府尹,光美行兴元尹"。开宝六年,己巳,“封光义为晋王。壬申,诏晋王光义班宰相上。"《宋史·太祖本纪》
五代时期,除了立太子以外,皇位的传承还有个隐性规则,就是一个皇室成员如果被封亲王加开封尹的话,就是事实上的储君,赵光义就是晋王加开封尹的配置,柴荣和他一模一样。而且就在他被封晋王的同一年,赵匡胤还帮他把赵普从朝堂赶走,那是他的头号政敌。
在开封尹的位子上,赵光义除了做好自己治理开封府的本职工作,还频繁结交禁军将领、招揽孔武有力的亡命之徒,这个操作就不是一般人能干的了,没有赵匡胤的默许,借他三个胆子也不敢,也做不成。他养的那一大票精壮武士,如高琼、葛霸、戴兴、桑赞、王超、傅潜等,日后都成了禁军大将。一次赵光义在赵匡胤那喝酒喝醉了,赵匡胤送他出去,看到这些亲随,还要赏赐他们,让他们好生为晋王尽心尽力。
赵匡胤对弟弟这么好,他的两个亲儿子却至死至终没有被封王,在禁军中也没有势力,只外放了节度使。所以赵匡胤死后,赵光义继位是顺理成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