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圈,形容所有人都生活在一个无形的圈子里,在圈内有自己熟悉的环境,与认识的人相处,所以我们感到很轻松、很自在。教育学[舒适圈理论]说到:人长久待在舒服的环境下,会因为生活安逸而不想动脑筋;但若把人带到比较险恶的环境,人经历了挑战和痛苦,反而会变得成熟。
想跳出舒适圈,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在《楚门的世界》中,楚门没有选择留在有绝对保障的桃源岛中继续生活,而是毅然决然地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向前迈进,尽管他知道真正的世界未必一定真诚,甚至更加险恶与虚假。
一个内向孤僻的学生,舒适圈可能很小,总是怕被拒绝,因此不愿意主动走出去与人交往,那么他应该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扩大交际范围。有机会克服不同的挫折与挑战,自己的发展和进步可能会更迅速。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逃离舒适圈,并不意味着脱离,而是拓宽。当代大学生不能仅仅是停留在“我比别人差”的焦虑上,而是需要在可控的范围内做出一些挑战,不断磨练自己。
选择留在舒适圈,也意味着人生的豁达。“我过得那么努力,不就是为了进入舒适圈吗?”蔡澜先生对于年轻人要逃离舒适圈这个问题感到非常愤慨,“人生一世,不就是为了要过得舒适吗,为什么一定要从这个圈子里走出去?”就算辛苦奋斗了一生,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真正意义上的舒适,就像幸福的定义在每个人心中都有所不同,心之所向,才是真正的评价标准。
《海上钢琴师》中的1900从出生起就一直在船上长大,后来在船上遇见了自己心爱的女子,第一次鼓足勇气,想要走进大陆给女子送上自己的礼物,但是到挣扎到最后也没有下船,为什么呢?1900说:“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唯独没有尽头。”他的一生,从来没有真正走出过自己的“舒适圈”。如果他走出来了,他可以凭借他的才能,获得这个世上人们想要的很多东西,但是他宁愿藏在他的世界里过完一生。
舒适圈是一个踏实的角落,可以让人安心休憩,不用去羡慕任何人,不会抱怨自己的现状,用心做好每一件事,认真工作。有些人说,想走出舒适圈的人说白了或许还是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够理想。
所以,我们要不要走出舒适圈?或者说,我们应该什么时候走出舒适圈?
为什么有些人认为我们需要跳出舒适圈,而有些人觉得不需要?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成长动机,这些可能是来源于自我的认同和追求,亦或是社会对我们的期待,如果你的野心配不上你的能力,拓宽舒适圈去锻炼自己将会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人的适应能力是非常强大的。当你的舒适区既能够满足自己的追求以及社会的期待的时候,再走出舒适圈就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这时候,安心地保持现状,在舒适中自律。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如果盲目地鼓吹年轻人逃离舒适区,只会给更多的年轻人带来的压力和焦虑。我们应该冷静判断,看自己是否需要和希望去接触新的事物。世上本就没有什么绝对真理,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选择停留也会有自己的一份自在和安逸。
看似这是两种不一样的选择,其实殊途同归,人们都渴望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过一个自在舒适的生活。所以无论你是什么样的选择,都希望你能够热爱生活,做自己生活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