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周日,本该是自然醒的节奏,翻个身,迷迷糊糊中翻开手机,脑海中只想着:看看昨日那篇文章的收成如何。看着,看着,发现两篇挺有感触的文章——《为什么不投稿呢?》和《拒绝你的投稿》,铁木君也一直纠结于这些问题,正好借此契机,一股脑的写写。
先说说我对“不写每日一千字”的理解,这个问题在很久之前,我就与逸之君有过提议,而且他对于“不写每日一千字”也说的较为深刻。这里首先申明的是,我不曾看过任何一篇关于“不写每日一千字”的文章,直截了当的可以说成不喜欢。我认为喝两三杯菊花茶,抽一两包烟,度日如年的一天有什么可写的,我觉得更道是适合写诗。每日一千字,是不是都给笔者跟读者一种写日记的形象,才造成不愿意看这日记能写出多大的波澜来的印象。
相对于这种天天写的日子,而且写不完还有负罪感的日记,我更倾向于“第一篇记于2月2日,第二篇写于3月3日”的日记,那么它是否就演变成了“随笔”?对,我更喜欢随笔。
在不会投稿之前(想想自己挺笨的),我写了64篇文章,撰有六万多字,其中有九篇是编辑自己首推。学会投稿之后,就不一样了,以至于我最近的文章频频上榜,也都是旧文新推,这自然归功于两位好友——逸之和蒙亮。提这些不是摆姿态,而是之前这寥寥的被认可,也曾想就撒手而去。可每次的首推都恰到好处,就像一盆凉水,浇灭了我将要赴死的烈火。恰到好处得让我觉得是编辑在怜悯我,也就是这样,渐渐的适应,慢慢的挺过。
从开始到现在,我一直认为专题是文章的归属,是一篇用心写的极力渴望温暖的家,是一篇文章的意义,也是一位写手的存在意义。记得有一篇文章被五六个专题拒绝,真的很难想象这其中的苦涩,看着满屏的不如意,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写手,很自然不自然的就会审问自己的存在意义,也很无奈。
对于那篇被世人唾弃的文章,我非常的感谢《随便写写》的编辑“丁是丁”,被收的那一刻,真有一种上去亲他几口的冲动。后来的我,写完一篇,只会投一个专题,仅是《随便写写》。
我的另一篇《她叫卢老师》,自认为写得有情,就大胆的发布出去,并没有投入任何专题,觉得编辑或许大概应该会首推,等啊等,都天荒地老了,仍是像撇去大海的漂流瓶一样,杳无音讯。后来的我决定给它找位婆家,就这样,取消发布,重新发布,找专题,投稿。想想我在《简书》还能活到现在,也实属不易。
在《简书》我挺佩服的一篇文章是,饱醉豚写的《乡亲啊,别把你最好的东西给我》,其实就是生活中同学聚会“斗艳”的小事,再加上自己的一丝丝感悟,就能写得感人肺腑,让人觉得就是那么个道理。这篇文章,我读了不止十遍,期望能找出点写作的技巧。看着这收获123个评论和473个喜欢的文章,我不由得开始沉醉,羡慕之情,犹如滔滔江水,逝东而去。
后来我觉得自己相差甚远,望尘莫及,其文笔,不可企及。既然文笔已成泡沫,而又要以示存在,怎么办?我给自己的安慰是,虽然我写得并没有那么条理清晰,那么谙熟,但我多写几句也能表达我的意思。正是由于自己的痛苦写作经历,所以每每在《简书》中有气馁自己的写手,我必会竭力给予鼓励,有的时候,鼓励能成一个人,批评能毁一个人。也看过《简书》有人写过评论会毁了一个写手的文章。凡事种种,也借此寄托每一位读者,您的一点点喜欢,是我们这些默默写手源泉不断的动力。
在《为什么不投稿呢?》和《拒绝你的投稿》的最后都呈现出一个问题——自身创作有何意义或意义有多大。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一位笔者提出:与其空空无野的写,不如踏踏实实的看。那么铁木君觉得,《简书》的另一层意义在于,调动更多的人去喜欢看书。我曾将《简书》喻成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即便此图书馆非彼图书馆,纵然回归读书仍是一件幸事,这也是我活在《简书》的意义。
作为《简书》前的您,一名崇高的读者,您是否开始并不那么吝啬您的一点点喜欢,那就从铁木君开始,为我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