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看像心灵鸡汤,其实真不是,而是吴晓波先生在47岁时(15年出版该书的年龄)对时局、对生活、对写作种种体会和感悟,读来很受感动。给我印象最深刻也最让我感动的是《我的偶像李普曼》、《只有廖厂长例外》这两篇散文,我想将会影响一辈子,因为我也有类似的经历。
吴晓波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读大学时是在图书馆一排一排的读书,《我的偶像李普曼》就是源于他在读大学时读到的《李普曼传》,李普曼毕业于哈佛大学,20世纪美国著名的记者,在动荡转型时代下,他用自己的独立思考传递理性的声音。
如今的中国正如100年前的美国社会,我们对思想鄙视、对文化漠然、对反省精神抗拒,我们整天忙于生计,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去深度关切自己生活的世界更谈不上关切我们的内心。涉及公共事物讨论也是抱怨式的,遇事也是凭印象、凭成见、凭常识来形成意见。正因为这样,我们的社会更需要传媒和社会精英来梳理一些东西,来抵抗有些力量对公众盲视的利用。我看了一些书,能够像李普曼那样的公众知识分子,能够独立思考传递理性声音的当代公众知识分子没有几个,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我不知道是时代的悲哀还是我们太懦弱。余世存、韩寒、熊培云、高晓松、白岩松、吴晓波、冯仑、冯唐(后两位已经很委婉表达一些看法)他们已经算走在前列了,依旧很温婉在表达,正如我曾经在电影里看到的片段,一个长大很白净正直青春期的美少女,很丰满,为了不让人笑话故意要把胸部勒的小一点,本来很美,本来就应该大大方方的,只因周围人太愚昧很龌龊。推荐阅读他们的书,会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叫当代公民意识,什么叫独立的人,什么叫愚昧无知。
任何一个行业中,总有一两个让我们想想就很兴奋的大师级人物,他们远远走在前面,背景飘渺而伟岸,让懵懵懂懂的后来者不乏追随的勇气和梦想,我尊称这样的人物为人生导师。他们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用自己高尚的品格,用自己的认真、严谨的做事态度,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和儒雅的内涵,用自己的付出和担当,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他们会是我们的父母姊妹,他们会是我们的兄长朋友,他们会是我们的领导、合作伙伴,他们会是从未谋面的人,他们甚至是已逝的伟人。我的人生导师,远的有本杰明·富兰克林、弗朗西斯·培根、叔本华、林肯、巴尔塔萨尔·格拉西安、莎士比亚、查理芒格,曾国藩、蒋介石、胡适、杜月笙;他们就像黑夜中繁星离我很远,光很弱,但是在走夜路时抬头看看他们,内心便多了一份勇气。
《只有廖厂长例外》写的是吴晓波读大学时与一帮同学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没有经费,在报纸上刊登了他们的诉求,湖南娄底一个乡镇小厂的厂长也就是廖厂长慷慨解囊资助他们7000元用于社会实践活动。要知道那是1987年,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也才70元。廖厂长当年只有27岁,也是个文化人,厂长对吴晓波他们没有任何的要求,只是无私的帮助他们。固然廖厂长后来的人生境遇起起伏伏,但是爱的种子在这些学生中已经播种下去,每每想起都是那么的温暖。
廖厂长的故事也让我想起了21年前的秋天,我还在读中学,时常去镇上一私人书店借书,书店老板应该在30岁左右也是爱读书的人。我讲到了我对求学之路的彷徨和迷茫,我依稀记得他鼓励我说,条条道路通罗马,这条正规路行不通还有其他路径可以求学,那时我才19岁,心有不甘,内心满是伤感和遗憾。如今我已40岁,历经生活历练,经历多了才体会到书店老板的话多么的温暖和富有哲理。我想等我事业有成时我会去找他,我们一起在小镇上开个大书店,让附近中学的学弟学妹也能感受到书的魅力,闻到书香的味道。我想这就是叫传承吧,我们把善良的种子播种下去,让时间来浇水施肥,安静、耐心的等待开花结果。我相信一代一代的播种,一定会影响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鼓励更多的人,给他人以善意的微笑,给落魄的人予以帮助和鼓励,说不定我们一句安慰的话,一个温暖的拥抱就可以改变一个人。所谓:毋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人,做好人,我们顶天立地。
读一本好书就如交往一位智慧的有品格的好友,他们的话语总是那么的真实有洞见,他们的经历和对生活的态度总是能鼓励到人,他们的格局和胸怀总是那么的伟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很多时候我们无法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成为我们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可以够得着、行得通的路径。书山有路勤未尽,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我读小学时我们家墙上我用墨水写的,那时我不懂什么意思,如今用这句话勉励自己,也致敬我人生中的导师。
男人向前冲
2019年10月6日星期日于深圳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