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余华的作品,内心的震撼无法言表,好久没被文学作品这样吸引过,与其说是被文学作品所吸引,其实是被作者对生命本身的认识而所吸引,活着: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千钧一发的事,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所谓的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一个人的幸福,只有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文中的福贵,在读者看来,他的一生除了苦难就是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而从福贵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还有那头叫福贵的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
再读《活着》以前,抽时间先读的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时隔10年再读,给我的不是强烈的震撼,而是如自己生活般的细水长流,慢慢的融入自己生命,读的不是故事,而是读的自己的生活,生活中所有的苦难和饥饿以及命运改变也是我所经历过的,文中憨厚隐忍疼孩子的父母也正是我的父母,文中那几间敞亮整齐的窑洞也是我们做子女一直期望的脸面,因为有着生活本身,所以文学带来的感觉是轻盈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都活成了自己想活的样子,文中的孙少安一家,生活中的我们自己,虽然有诸多的不如意,但整体都是好的,生活,本身就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完美,也没有绝对的遗憾,我们在宁静与动荡的时间里,过着我们平凡的世界!
读《活着》时,我的内心一直处于紧张残忍的状态,几乎接近于崩溃,对于福贵一家每天每个人身上发生的每一件事,看着都是揪着内心的,即使是好的事情下一秒有可能就是糟糕的,越好的开端到了最后就成了最坏的结尾,你永远想象不到厄运有多残忍,福贵那天在赌场赌的昏天暗地时,家珍跪在地下求着福贵回去时,被福贵差人拖着扔出去时,我的内心是恐慌的,恐慌那野蛮的动作及数公里的黑路,随时结束了肚里宝宝的生命,恐慌最终归于平静,家珍顺利的生下了命大的有庆,懂事的凤霞一生也不是顺利的,如果聋哑是上天对她的不公,遇到二喜是她一生的幸福,虽然幸福那么短,也是幸福的……。相反的,相对于凤霞的幸福,有庆短暂的一生就是残忍到极致,眼前那个割草喂羊的小男孩,那个因为一天跑数公里费鞋的男孩因为怕爸爸骂,把鞋当作手套最后可能成为运动员的有庆,他的死是我内心无法拔去的刺,太痛了,人可以死,可以在依恋中死去,但不能在绝望中死去,有庆就是在身体越来越空,内心越来越绝望中死去的,而且是在期望中无辜的死去,那个又瘦又小的身子躺在那个砖头塔成的小床上,静静的,好像他刚出生一样,又好像他从来没有来过一样,无声的残忍让你的心口流满了血。苦根命运也不是和他的名字一样苦,也正如他名字一样苦,一生下来没娘却有疼爱他的爹爹,无忧无虑中失去了爹爹,娘和爹对他只是一个概念,失去也不是痛苦的,包括到最后,因为长期的饥饿被疼爱的外公煮的豆最后撑死,这种死也是一种无忧无虑的,苦但不绝望!
说到最后,我一直再思考:在同样目睹了父辈孩子们的死亡过程,家珍和福贵谁活的更残忍点?这个不得而知,也许对于他俩来说,残忍和幸福的标准不一样,对于家珍来说,她死以前经历了一切死亡:生她的她生的,这黑发人送白发人的一切看似残忍,但对家珍来说是幸福的,因为正如她说:她终于可以放心的走了,不用再因为放心不下孩子而依恋。对于福贵来说,于我们而言,他的活着是一种苦熬,是对生活和对生命绝望的煎熬,换作我们,也许我们不能承受之重,但对于福贵自己,我宁愿相信他更多的感受到了幸福。正如作者所说,福贵的一生,窄如手掌,是否也宽若大地?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人的看法!
平凡的活着,在时间的宁静和动荡中做我们真实的自己,活着,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