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用洗漱、做饭的时间听线上课程,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碎片学习方法。但是当时听起来醍醐灌顶的见解和知识点仿佛在1天之后都在脑海里烟消云散了,除了给自己购买的课程刷了一遍存在感,仿佛一无所获。
这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在碎片学习的误区里进行无效的学习。
碎片化时间都包括哪些?最常见的有洗漱、做饭、吃饭、如厕、上下班、等人间隙等。
误区一:以为听过老师讲课,也在听课的时候触动了心灵,就认为利用了这份碎片化进行了所谓的认知学习。
你可以做个小实验:
(1)一节课刚刚结束的时候,马上回想课程的内容,看看记住了几个知识点?
(2)一节课结束1小时后,比如当你到达公司,再回忆课程内容,看看记住了几个知识点?
(3)晚上睡前躺在床上,回忆一下课程内容,看看记住了几个知识点?
我在刚刚结束课程的时候,记住的知识点就已经不超过课程内容的20%。过了1小时,我发现就连刚刚还有印象的20%里面都有一半已经记忆模糊了。到了晚上,我能想起来一个知识点就已经不错了。
误区二:以为碎片时间需要充分利用,所以一节接一节的播放课程,巴不得多听几节,好多学一些知识点。
你可以再做个小实验:
(1)碎片时间结束的时候,比如到达目的地,马上回想听了几节课?每节课的题目是什么?
(2)晚上睡前躺在床上,回忆一下今天的碎片时间都学了几个人的几节课?每节课的主题是什么?
如果我在一个超过30分钟的碎片时间里连续听超过3节课程,当碎片时间段结束,我就已经无法准确的说出每节课的题目了,需要使劲的想一想加上纸笔的协助才能回忆出每节课的主题。
到了晚上,我能屡清楚我今天听了几个老师的课程,每个老师分别讲的什么主题就不错了,根本谈不上每个老师讲了几节课,每节课的知识点是什么,因为这些课程相互之间已经对我形成了记忆干扰。
我们这个时候需要搞明白,我们利用碎片时间是为了真正的掌握一个认知,而不是“听”或“知道”尽可能多的知识。掌握能够让知识留存的更久,而“知道”的东西可能过眼云烟。
解决方法:循环听同一节课直到掌握。放弃给课程刷“已完成课程”进度条的存在感做法。
操作步骤(共5步):
(1)听完第一遍,马上回忆内容,然后带着“搜寻自己遗漏了哪些知识”的问题去听第二遍。然后马上再回忆内容,然后再带着“搜寻自己遗漏了哪些知识”的问题去听第三遍。直到自己能够确定自己记住了主要知识内容。
我在听许岑老师的“培养专注力清单”音频(越5分钟)时,第一遍完事我只记住了6个清单,我甚至都没印象到底许岑老师给了多少个清单。第二篇我才知道清单一共16个,然后通过二刷我补充了2个于是记住了8个清单。就这样听完一遍马上思考回忆,再听一遍这样的循环往复之后,第5遍我记住了所有16个知识点。
(2)继续听这节课,循环往复直到能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许岑老师是如何引出这个话题的?他是排列这16个清单的?这么排列的背后逻辑是什么?他在第几个清单之后选择了放一小段音乐停顿,这样做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他是如何举例子说明其中的观点的?这个例子为什么让我觉得生动又贴切?
这是一种培养写作和公众表达中逻辑能力及细节能力的好方法。不仅掌握了知识,还能通过学习大师的行文逻辑和公众表达体会如何做到生动的传递刚需价值。这又进一步促进了大脑对课程知识的掌握。
因为我还在学英语,我会加上一个问题,就是这16个清单如何指导我的英语学习?
你也可以根据你的自身情况,添加上这节课的知识点如何指导你目前正在面对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3)抓紧用随身携带的纸笔或者手机上的笔记工具简明扼要的记录下你记住的主要知识点和你对这节课的行文表达逻辑、生动实例的思考。
通过前面的实验你应该发现了,只有你马上记录了你刚出锅的最热腾腾的思考结果,晚上才有可能记住更多。
(4)当天或者第二天将你听的课程和对那些问题的回答、以及它们如何指导你目前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详细整理成一篇文章。不建议拖到第三天完成,记忆会打折扣。
碎片化时间听知识、看文章其实不算学习,唯有思考并记录所学所思,才能真正将碎片化的时间消耗转化为真正的产出。这份碎片时间中的50%才有了价值。
(5)实践
知道了,想到了,就去做。实践是能让你的碎片时间中的90%变成真正价值的唯一方法。但是经过上面4步后的实践,能让你的实践比别人都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