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如山也会似水。
我曾以为孩子和父亲的关系不好只是电视剧为了剧情发展的需要而设置的俗套假象。现实中并无那么多尴尬的父子关系。直到我18岁之后,才晓得“文艺创作来源于生活”诚不欺我。
成人之后,我与父亲的关系说不上不好或者不和睦,只是相处起来不似以前那么舒坦。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的人格、价值观也迅速而强烈地成形。我越来越多地感受到母亲对这个家幂函数型的付出,与之相对的则看到父亲的不上进,对困难的逃避。我突然开始失望,开始“恨铁不成钢”,但我并没有就此与父亲“摊牌”,因为我依旧看得到他的辛苦,他的鬓角斑白。处在情绪的矛盾中,我对于父亲的关心不再明目张胆,总是借淘宝搞活的借口为他添件体面而适合的衣服;微信群里每月一次的家庭联络电话,每次犹犹豫豫的错开父亲的头像,又在母亲的镜头里寻找他的踪迹;在家庭大事的协商上,有意无意的驳回他的意见,最后互相之间又小心翼翼的为对方妥协…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好久好久,一直到今天下午我与一位舍友难得畅谈,才如梦惊醒般后悔动容。舍友是一个很踏实自律,十分优秀的人,可是却很自卑,遇事没有主见,尝尝错失机会。这与她的成长环境有关,她的父亲是当时很不错的一所中学的校长,很有威严,对她也常怀有很高的期望,大事小事都是如此。比如她说出去吃饭的时候,她父亲会因为她没有点到适时宜的菜而生气,那之后无论什么场合她都不会主动点菜。而我忽然记起,在我初中的时候,我和大人们一起出去吃饭,父亲都会把菜单给我点,第一次我点了一堆我自己爱吃的,父亲接过我点的单子后,只说很好,但是忘了问在座的各位喜好忌口,随即在我菜单上又添几个菜,征求我的意见去掉几个菜。第二次,我点的都是肉菜,父亲会适当的添加几个素菜……渐渐的我学会了点菜的基本套路,先问客人喜好忌口,再问店家招牌菜,荤素要搭配,有汤可解腻。现在外出吃饭,几乎都是我点菜。
原来,对什么事都温和随缘的父亲在不经意间用他的方式保护住了我珍贵的品质:自信。我对每一件事做出的每一个选择,父亲都不曾直接否定,而是先支持再给出意见。我刚开始学车时,我不小心碰坏了他车子的倒车镜,父亲没有因此劝退,只是说新人都这么几次。我决定放弃考研时,父亲没有强迫我继续,只说想清楚了就去做真正想做的事,他还可以养我几年……
父亲的爱是水,温柔的包裹着我,成为我勇敢地坚定自己想法的力量之源。